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古代史课件.

世界古代史课件.


3、采邑改革 ◎ 背景 无条件的土地封赐。 内部的松散性。 兵源的枯竭。
◎ 内容 采邑本意为“承担义务的封地”。 封君与封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封君封赐土地与提供保护。 封臣负担兵役与土地的终身占有。 农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
◎ 影响 兵源与军制(农民步兵→封建骑兵)。 中央与地方(内部联系与王权的加强)。 等级结构与权力的分割。 农民地位(对土地和领主的依附)。
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意义

最重大的意义是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封建性生 产关系早在帝国末期已产生,由于奴隶主政权的存在, 阻碍了封建关系的发展。日尔曼人摧毁了西罗马的国家 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日尔曼人到处没 收罗马土地,把土地分给公社成员使用,这样就把他们 的农村公社制度(马尔克)带到了罗马土地上,一般成 员只有份地,自己耕种,而氏族贵族、军事贵族则分得 较多较好的土地,用奴隶和隶农耕种,封建性大土地所 有制从此迅速增长,西欧封建制度在罗马因素与日尔曼 因素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了。


二、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
“封建”一词的原意指的是“封土建国”,即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 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立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分封世袭制。 我国周代开始有这种制度,其后有些朝代也曾仿行。欧洲中世纪君主 把土地分给亲信的人,形式跟我国古代封建相似,我国也把它叫做 “封建”。(狭义) 封建制度,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 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 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 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 (广义) 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 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东西方封建制度的不同,封建领主制与封建地主制的区别 关于“封建社会”的争议

第七章 西欧封建社会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 第二节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 第三节 封建制度发展时期的西欧诸国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
一、民族大迁徙和日尔曼人的建国 二、法兰克王国 三、加洛林帝国的形成、发展和分裂

一、民族大迁徙和日尔曼人的建国 1、古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 恺撒《高卢战记》与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日耳曼社会 ◎ 畜牧业(不热心农业,牛奶和肉类构成主要的食物来源) →农业(定期轮换耕地和耕种作物)。 ◎ 游牧(逐年迁徙的记载) →定居(相对稳定的居住情况和耕作情况)。 ◎ 公有(“任何人不能单独保有土地”) →经济的分化(耕地分配的不平等)。 ◎ 平等(民众大会、长老议事会、 军事首领之选举产生及有限权力) →地位的差异(氏族贵族的特权化 和军事首领权力的扩大化)。
二、法兰克王国 1、法兰克人国家的建立 ◎ 日尔曼人的一支, 利普阿尔法兰克人与萨利克法兰克人。 莱茵河流域→4世纪以后进入高卢。 ◎ 481年,萨利克人 萨利克人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即位。 部族兼并。 首都巴黎。 ◎ 486年苏瓦松战役与疆域基础的奠定。 ◎ 496年,克洛维接受洗礼。 ◎ 到6世纪中期,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版图西到比利牛斯山,东到莱茵河东岸。



Hale Waihona Puke 三、中世纪的封建国家
东方:封建土地国有制占优势,存在庞大的国家组织和官 僚机构,往往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便是中央集权的统 治形式。但政权形式也存在差异。如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 合一,日本幕府政治却是天皇与将军两个实质上平行的王 朝。 欧洲:初期,封建领主制占优势,政治分裂割据;后期, 逐步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但不同国家,政权形式差别很 大。如英法的议会君主制,德意的分裂割据,波兰的贵族 议会共和制。
4)汪达尔人的迁徙 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 中欧→潘诺尼亚→高卢→西班牙→北非 431年建国于希波。 439年迁都迦太基。 455年攻陷罗马。 534年,为拜占廷所灭。 5)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的迁徙 日德兰半岛→不列颠。 6)法兰克人的迁徙 中欧→高卢,481年建国。 7)东哥特人的迁徙 潘诺尼亚→ 489年在意大利北部、中部建 国,554年为拜占廷所灭。 8)终点568年 伦巴德人的迁徙 潘诺尼亚→意大利北部(568-774年) 。
2、民族大迁徙:
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 ◎ 人口的增长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 罗马的衰落。 ◎ 匈奴人西迁的压力。
◎日耳曼人的迁徙
1) 起点:374年 匈奴人渡过顿河, 进入哥特人地区, 降服东哥特人, 击败西哥特人。 2) 西哥特人的迁徙 西哥特人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 迁徙开始于376年, 黑海草原→色雷斯→罗马(410年)→高卢(419年建国 于图卢兹)→西班牙(507年迁都托莱多)。 711年为阿拉伯人所灭。 3) 勃艮第人的迁徙 勃伦霍姆岛→高卢东南部, 440年建立国家, 532年为法兰克王国兼并。
导论
一、“中世纪”的概念、分期和基本内容 二、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的含义 三、中世纪的封建国家

一、“中世纪”的概念、分期和基本内容
1、概念与分期 A.14-15世纪,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提出 彼特拉克提出“黑暗时代”的概念 比昂多提出“中世纪”的概念。 之后,被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所强化,成为欧洲一个特 殊历史阶段的名称,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人文主义者自 己所处时代的历史阶段。 B.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一步赋予“中世纪”以“封建社会” 的含义。 C.从476年到1640年;从476年到1453年;从476年到1492年; 从476年到900年。还有人认为应该从395年开始算起。
2、《萨利克法典》与法兰克人的分化 ◎ 克洛维时期编订,反映5-6世纪的法兰克人社会。 ◎ 马尔克即农村公社。 ◎ 公有与私有的并存——过渡与分化。 ◎ 克洛维时期, 国王和法兰克贵族将高卢的罗马皇室地产及无主土 地据为己有,进而形成新兴地主阶层。 了解:罗马高卢的传统延续与封建经济关系的形成 ◎ 罗马贵族与法兰克贵族的融合。 ◎ 罗马隶农、罗马释奴与法兰克农民的融合。 ◎ 基督教信仰的延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