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毒理学基础整理

毒理学基础整理

简单扩散:化学物由生物膜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终止。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源化学物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滤过、
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
膜动转运的特点
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蓄积: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accumulation),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
(2)(须理解)
1.胃肠道
9、肝脏的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是指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经呼吸道吸收:肺是主要器官;肺泡解剖生理特点;外源毒物经肺吸收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排泄(Excretio:是指外源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即外源化学物形成新的衍生物的过程,所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所以又称为代谢转化。
4、外源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毒物的固有毒性和剂量、毒物到达靶器官的数量以及在靶器官存留的时间。
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16、生物转运的毒理学意义1.吸收与毒性:进入体内毒物的量;吸收途径;吸收部位;2.分布与毒性:器官组织中毒物的量;毒物不均匀分布,浓集点可能就是靶器官;蓄积作用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但又是慢性中毒的一个重要条件。3.排泄与毒性:肾脏排泄;肠肝循环
5、剂量包括外剂量、内剂量和靶剂量;靶剂量指到达靶组织的可与特定器官或细胞交互作用的外源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对于外源毒物所致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起决定性作用。
6、毒物动力学(toxicokinetics):是指研究外源毒物的数量在ADME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7、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膜动转运)(主要出选择题)
10、气溶胶毒物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粒子大小、水溶性
粒子大小
a)气溶胶的直径﹥5μm者多数沉积于鼻咽部;
b)2μm~5μm沉降于气管、支气管;
c)0.5~2μm的粒子可吸入肺泡;
d)而﹤0.1μm则由于其布朗运动而随呼气而呼出;
水溶性:溶解度大的易在上呼吸道吸收,溶解度低的气溶胶易到达肺泡被吸收
11、在毒理学中,有意义的颗粒直径为0.1~10 µm
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外源化学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外源毒物,利用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所以又称为载体扩散;
第三章外源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生物转运(biotransport):是指在ADME这四个过程中,外源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即都是外源毒物穿透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与性质不发生变化。
2、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主要排泄机理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简单扩散(脂水分配系数高的物质,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主动转运
其中简单扩散和主动转运更为重要
15、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是指部分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结合物,并以结合物的形式排出在胆汁中;肠内存在的肠菌群以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部分结合物水解,则使外源化学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外源毒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毒物由生物膜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终止
滤过(filtration):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依靠生物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和流体静压的作用。(eg:肾小球、毛细管)
12、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CO、铅…)
(1)物质蓄积(DDT存于脂肪,毒性在神经)
(2)功能蓄积(百草枯存于肺,引起肺水肿)
13、排泄的主要途径: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粪便排出;经呼吸道随同呼出气体排出;其他途径。
14、经肾脏随尿液排泄::
膜动转运(cytosis transport):胞饮和吞噬:液体或固体外源毒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围,然后将被包围的液滴或较大颗粒并入细胞内,达到转运的目的,前者称为胞饮,后者称为吞噬,总称为胞吞作用;
8、胃肠道吸收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之一;外源化合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但主要在小肠;吸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系统、滤过、胞饮或吞噬
17、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过程
18、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第三章
(1)基本概念(需背诵):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①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吞进)
吞噬作用:固态颗粒物质与细胞膜接触后,改变了膜的表面张力,使其外包或内陷,将异物包裹进入细胞
胞饮作用:液态微滴或大分子物质也可经此方式转运进入细胞。
②胞吐(出胞)作用
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通过上述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3)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