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伶俐——________ 即刻——________(2)短文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作者详细写了哪种习俗?(3)短文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4)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A.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B.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D.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5)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________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方法心愿巴黎有许多街道公园。
离我们的公寓不远处就有一座。
一个假日,我夹着一本书来到这个小公园,坐在花丛中间的长椅上。
这是我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最经常见到的。
我翻了几页书,忽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先生,你是中国人,是吗?”我抬头一看,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双手抱着个大布娃娃站在我面前。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歪着脑袋等待我回答。
“你猜猜,小朋友。
”“我说是!”她挺自信。
“为什么?”“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你像他们。
”她那水晶般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
小姑娘的话使我迷惑不解。
我问她:“你家有多少中国人?他们和你一块儿吃饭吗?”“不!他们不吃饭,也不说话。
”“为什么?”我更奇怪了。
这时候走过来一男一女,年纪都在三十七八岁。
那位夫人边走边喊:“维勒尼克,你在那儿干什么?”小姑娘扭头看了一下,没回答大人的问话。
“妈妈叫你呢,你怎么不说话?”男的走到小姑娘跟前对她说。
“我在和这位先生说话。
”小姑娘指着我。
“是的,我们在进行十分有趣的谈话。
她说家里有许多中国人,既不吃饭,也不说话……”我的话还没说完,小姑娘的父母就哈哈大笑起来。
妈妈把女儿搂到怀里亲了一下,说:“这是我们的孩子,刚四岁半,同她爸爸一样,是个中国迷,现在连我也快变成中国迷了。
”原来小姑娘的爸爸曾两次随贸易代表团去中国,回来后,他们家就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什么广东凉席、福建油纸伞、苏州刺绣、景德镇瓷器,还有他们不会用的毛笔和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机”——算盘,有的物品他们连名字都不知道,也买了回来。
维勒尼克说的既不吃饭,也不说话的中国人,指的是陈列在柜子里的二十多个不同模样的中国泥人。
我完全理解小姑娘的语言和感情了。
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小姑娘天真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维勒尼克的爸爸兴奋地讲了许多中国见闻,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北京的故宫、桂林的山水、洛阳的龙门石窟,仿佛我倒是从没到过中国的人,而他是个热情的向导。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使我相信他既了解中国的现在,也了解中国的过去。
他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
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
”小姑娘插不上嘴,很着急,一连叫了几声爸爸。
我指着她的布娃娃,说:“你看,娃娃都闭上眼睛了,她要睡觉了。
”“不,她总是和我一同睡。
”她想了想,又问我,“你喜欢娃娃吗?睡觉也抱着娃娃吗?”她问得这样天真,把大人都逗乐了。
我笑着说“我也喜欢布娃娃,但是不抱她。
只有我的小女儿才像你一样整天抱着她呢。
”“你的小女儿?她叫什么名字?我能和她玩吗?”“能。
不过她不在巴黎,在北京。
等你爸爸再去北京,带着你到我家,她一定会欢迎你的。
她有好多娃娃,连法国的会眨眼睛的娃娃都有。
”“她会讲法语吗?”“会,可是不多。
你可以当她的老师嘛!”“太好了!”小姑娘高兴得跳起来。
她抱着爸爸的腿,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好像在说:“我要去北京!我还要当老师呢!”她爸爸认真地对我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当架设中法友谊桥梁的工程师!”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天真的孩子,他们的心愿是多么美好,多么纯真!人民的感情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1)短文主要讲的是( )A.“我”在法国的街道公园偶遇一家三口。
“我”与他们进行了一番有趣的交流。
“我”被他们一家纯真而美好的心愿深深地感动了。
B.“我”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不再发生战争。
C.小姑娘一家深爱着中国,小姑娘的爸爸希望她以后到中国留学。
(2)法国人一家的心愿是( )A.让小姑娘以后到中国留学。
B.修一座长桥,让两国之间的距离更近。
C.架起中法两国友谊的桥梁。
(3)下列不能表现小姑娘一家对中国的喜爱的一项是( )A.小姑娘家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
B.小姑娘家的柜子里陈列着二十多个不同模样的中国泥人。
C.小姑娘特别喜欢布娃娃。
(4)短文用( )的表达方式来写心愿。
A.写信B.写日记C.写诗歌D.讲故事(5)通过这篇文章,我也知道了作者的心愿是________。
(6)如果这个法国小姑娘来到中国,你会怎样热情地接待她呢?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想起来了,这是在班主任滕老师家。
妈妈到东北看望爸爸去了。
我病了,两个姐姐照顾不了我。
老师把我接到她家调养,一日三餐,给我做好吃的,每一次,都提醒我准时吃药。
①我看着她那和蔼的面庞,镜片后布满血丝的眼睛。
啊!滕老师,您为了让我吃药,不顾一天的劳累,还在深夜来叫醒我。
②我慢慢地坐起来,接过药一仰头吃下去。
滕老师又把一块糖放进我的嘴里,顿时,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我的眼睛湿润了。
老师扶我躺下后,又从衣柜里拿出一件厚厚的棉衣,盖在我的被子上面,给我塞了塞被角,把我裹得严严的。
接着,滕老师轻轻摸摸我的头,小声说:“好了,烧退了。
”又对我说:“不早了,睡吧。
”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老师把脸紧紧地贴在我头上,轻轻地问:③“怎么?药太苦吗?”“不!不!药是甜的……”透过泪花,我看见老师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头上出现了一根根白发。
“当,当……”墙上的钟响了十二下。
④窗外的月光射进屋里,显得格外清幽。
劳累了一天的老师也睡了。
啊!静悄悄的夜,你再长一点吧!让老师多睡一会儿,她太累了。
我渐渐睡去了。
这一次,好像妈妈真的来到我的床前。
我高兴地扑进妈妈的怀里,告诉她,我吃的药,是甜的。
(1)给下列带下划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调养________(diào tiáo)和蔼 ________(ǎi āi )面庞 ________(páng chǒng )脸颊 ________(jiá jiā)(2)写出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描写。
句①是________描写。
句②是 ________描写。
句③是 ________描写。
句④是________ 描写。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4)“我高兴地扑进妈妈怀里,告诉她,我吃的药,是甜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4.阅读芳草地。
我的老师他,已是我初中两年的语文老师。
记得开学的第一节课便是语文课。
他西装革履地迈着大步走向讲台,“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姓郑!”大家都为这洪亮的声音鼓起掌来。
随后,他走出教室,不知道去了哪儿,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不会是太紧张了吧?”“不可能吧,我觉得可能是去拿什么东西了,难道语文书忘记带了?”正在这时,郑老师进来了。
他的手里捧着一盆花。
同学们更加困惑了。
他说:“这是一盆具有馥郁香气的花,有谁闻到了花香?闻到了的同学可以举手。
”有三四个同学举了手。
“再仔细闻闻。
”又有几个人举起了手。
他看了看同学们,脸上很失望似的瞧这花多美丽多香你们都没闻到吗有的同学用力地吸,有的甚至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吸。
又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其实,我由于患了感冒,根本没闻到。
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也随着大多数人举了手。
好几个同学又把手举了起来,只剩下一个女同学了。
郑老师走到她身边,把花凑到她的鼻子那边,说:“你再仔细闻闻。
”那个女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我真的没闻到。
”她的脸羞得红扑扑的,但她却始终没举起手来。
郑老师露出了开心又严厉的表情。
他用力地扯花瓣,可花儿怎样也没有落下来。
大家似乎都恍然大悟,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啊!是假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
郑老师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真理。
真理,就如同那花儿一样,并不是大多数人坚持的都是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理念,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一概地随波逐流。
自信一点儿!说不定自己才是对的。
”郑老师的这番话让我们沉思了很久。
他的语句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他的“真理观”永远是指引我前进的明灯!(1)这位语文老师以“________”为教学内容,为我们上了一节“________”课。
(2)老师为引导学生们辨别花是否有香气,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不包括( )。
A.先入为主B.大肆渲染C.以身示范D.故作失望(3)“七嘴八舌”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同学们内心的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