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从婚俗的变迁看待中国发展和变迁

2从婚俗的变迁看待中国发展和变迁


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生 活水平一年一个飞跃。因此出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在社会上,逐渐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 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 村地区旧式婚俗有所抬头。 第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法律意识增强, 对《婚姻法》的了解也更为深入。所以在城市中,新人 婚前领取结婚证成为了婚礼的又一个新的“风俗”。而 农村地区则并不明显。
第三,“离婚”“征婚”等这类词在这个时期盛行。婚 姻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国家追求经济高速发展, 导致经济结构畸形,贫富差距的扩大,地区差异的明显。一 些人权利至上和金钱万能的思想膨胀,致使诸如 “傍大 款”“傍高层”的现象出现。社会的舆论引导和道德谴责薄 弱,城市越发达,经济水平越高,离婚率也越高。
在进入新社会之后,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结婚为什么越来越贵?
关键词:扎堆
• “领证扎堆,结婚扎堆,办婚宴更是扎堆,这是我今年结婚最直 接的感受了。”才结婚的赖阳说,很多人结婚都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 根据农历,2005和2007年都是寡年,寡年无“春”,预示着不吉利, 然而2006年有两个“春”,4个情人节,因此,很多新人都选在2006 年举行婚礼。 当记者打电话给长沙市一些影楼、酒店、婚庆公司时,得到的答 复是十一期间早已预订满。9月底,湖南佳程酒店企划公关部经理谭 丹就告诉记者,该酒店的婚宴预订已经排到了2007年的元月。
婚俗变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缺的一 部分,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 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通过对中国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婚俗的 变化直接折射出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 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
1.婚礼形式的繁简转化
2.“嫁妆”“聘礼”的增加
/u/ vw/17387480
婚俗作为文化,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延续着古老的婚礼传 统。虽然在社会发展中婚俗有所变化,但像办酒席、选吉日、 办嫁妆等习俗都沿袭至今。在几千年的婚俗演变中,中国人 始终贯穿着“人和、家和、国和”的“和谐”思想。无论在 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上都无不展现着中国人的“和谐” 思想。
第四,国家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法律在运 行中出现的缺失进行的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在《婚姻法》中, 强调“夫妻应相互忠实,相互扶持”。国家还出台的计划生 育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五十 Nhomakorabea代一张床
六十年代一包糖
七十年代红宝书
八十年代三转一响:单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九十年代三大件(电话、电脑、空调)星级宾馆讲排 场 二十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 二十一世纪三子一本(房子、车子、票子、存折本)
五十年代
50年代的婚礼简朴, 程序简单,没有鼓手,没 有司仪,没有贵重饰物交 换,只交换一个手绢。主 持人宣读完结婚证,礼毕 后开席。六道菜,白菜、 萝卜、土豆、豆角 丝......其中一两道菜里 有几块肥肉,其他菜中连 油星都很少,席间无酒。
六十年代
物质极度匮乏的“三年灾 害”。这个时候,婚礼已不单 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 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可委屈 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 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 烟票、糖票办一场简朴婚礼, 结果欠下一屁股巨债。六十年 代的婚礼出现了一些变化,在 婚礼上新娘会有要好的女友相 陪,而男方也会有“革命战友” 帮忙,例如挡酒或者代替做游 戏之类。

婚庆业内人士分析,如今新人结婚成本“水 涨船高”的主要原因是:新居装潢以及购买各种 名牌消费品。很多新人都有“非名牌不买”的心 态:买结婚钻戒,要周大福、周生生;买灶具, 要方太、美的…… 一个婚礼成本相差会有多大?如果只要求司 仪摄像,最低花个几百块就可以了。而有的新人 要求“游轮婚礼”,光布置船上就得花上一万多, “花费多少,和新人自己的心态有关。”
二、观念转变
1.婚姻目的侧重点的转移 2.一夫多妾到一夫一妻
3、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
4、休妻到离婚
5、同居思想
当然在不断的变化中有的东西也是不变的,门当户对和 婚礼时间的选择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据我们的调查显示 有50.9%表示婚礼会选择良辰吉日。对于婚姻需不需要“门 当户对”,调查显示,52.2%的人认为需要,27.2%的认为 不需要,20.7%的人感觉不好说。而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人。
关键词:涨价 • 据调查,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每年产生的婚
庆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婚庆公司推出了“婚礼套餐”,从经济型 到钻石型,从两千出头到三四万元应有尽有,迎合了不同消费能力新 人的口味。如今选择婚庆公司一条龙服务,或是某个环节特定服务的 年轻人已高达85%。
• 关键词:攀比
/blog/2007-09/29/content_6812676.htm
婚礼成本比较 婚姻成本比较
70年代末:三大件几百元 上世纪70年代末,结婚时需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当时上 海全钢手表121元,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加上衣服、 家具,总共花费只需要六七百元。当时三门大衣柜,还需要凭票购买,扶手沙发要 靠自己请人来做。 80年代末:3000元能搞定 上世纪80年代,租两辆婚车共需60元;婚宴每桌60元,10桌共600元;喜糖 200元;照相50元;家具500元,还包括自己做的;东芝12英寸黑白电视420元;夏 普录音机610元;衣物、被褥500元;另外还有单位分房的房租每月1元多。总共 3000元可以把婚礼办了。 90年代末:开始为房子发愁 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年轻人结婚为房子发愁。 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样了;家具电器平均需要1.5万元, 婚宴花费开始上涨;婚纱照相大约要1000元;衣服和首饰要2000元。 20世纪以来:至少十万。
我们坚信婚俗作为一种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这种文化值 得我们继续考察和研究。
从婚俗的变迁看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婚礼的本质是什么???
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 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
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
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 的礼是非常简单的。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 经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 其形式也随其地位的提升而愈加复杂。
进入七 十 年 代
70年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 很多物品需要凭票购买,物质 生活方面并不富裕,但这并不 影响人们对婚礼的热情。七十 年代年轻人的婚礼火热质朴。 婚礼开始后,两个人要并排站 好,对着毛主席像恭恭敬敬地 鞠躬,接下来,要念一段毛主 席语录,参加婚礼的宾客还一 起唱《东方红》。当时也很流 行集体婚礼。
三、由中国婚俗变化看中国社会 纵观中国社会婚俗发展的历程,导致 这样巨大的变化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
而成的。而且婚俗的变化也相应地对中
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十几年(1988—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 迅猛发展。经济区,开发区,沿海城市等一系列新政策促使 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形成。与此同时,东部经济的发展带动 了周围农村地区整体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的 提高。这也使得我们的一些法律法规进一步的完善。男女平 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是《婚姻法》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