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李波,41001946 摘要:储蓄率的高低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
本文以四川省2001年至2010年城乡居民的存款数据为样本,引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等四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个因素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相应的简要结论。
关键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储蓄也随之不断快速增长,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这些实证分析多着眼于全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上,对地区和省市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研究则相对较少。
事实上,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全国各省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也可能会出现不同,即使是同一因素对各省的影响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鉴于此,本文以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充实已有的研究结果,为实证研究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提供经验证据。
二、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减去当期消费、投资和居民手持现金后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个人存款。
在这里,选取以《中国统计年鉴》上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
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
生活的那部分收入。
在这里,数据选自《四川统计年鉴》上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由于无法找到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1年至2004年的具体数据,只好对各市(州)的数据进行加总求和,然后求其算术平均数作为当年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②存款利率:不管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都明确指出,利率的变动会对储蓄额产生影响,是影响存款储蓄的重要因素。
在这里,数据选自整存整取项目中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数据全部来自中国银行的金融数据统计。
③通货膨胀率: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
从逻辑上讲,通货膨胀率应该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呈现负相关。
在这里,通货膨胀率以四川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上年为基期)减去100%而得到。
(所有CPI指数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④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分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大类,而社会保险又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类。
只有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才有更多的信心去投资去消费,进而减少个人和家庭的储蓄。
在这里,选取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两项数据之和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数据。
三、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关系: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
由于函数关系是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所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这四个变量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确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其实是一种相关关系,不可能是函数关系。
为了证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这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我们采用相关分析对他们分别进行描述与度量。
1、利用excel表格生成所需要的数据
2、利用表格数据绘制散点图,以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态。
图(1)
图(2)图(3)
图(4)
从以上各散点图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四个变量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而且,从各散点图的分布情况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线性关系比较密切,而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最不密切。
3、利用相关系数准确度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事实上,通过散点图,我们仅仅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只能对变量间的关系形态作出一个大致的描述,为了准确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我们有必要去计算一下它们的相关系数。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
度之间的相关矩阵
根据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可知,由实际数据计算出的r,其取值一般在-1<r<1之间,︱r︱→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强;︱r︱→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弱。
对于一个具体的r的取值,根据经验可将相关程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当︱r︱>=0.8时,可视为高度相关;0.5=<︱r︱<0.8时,可视为中度相关;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当︱r︱<0.3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极弱,可视为不相关。
(注:这种解释必须建立在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之上。
)
经费希尔提出的t检验,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417473和0.994815037,顺利通过了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相关系数为0.394408249,具有低度的线性相关关系,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为0.224376994,相关程度极弱,几乎可视为不相关,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环节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线性相关关系,基于此,可建立起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如下:
Y=a+bG+cS+e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Y)为被解释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社会保障制度(S)为主要的解释变量,a、b、c是模型的参数,e为误差项。
利用四川省2001年—2010年的相关样本数据和Excel软件,使用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所示:
表(1)
根据表(1)的结果,得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843.251003+0.388206366G+5.638094792S
各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为:
b=0.388206366表示,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加0.388206366亿元。
c=5.638094792表示,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每增加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加5.638094792亿元。
(二)、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都显著,我们需要用到回归系数检验,即对每个回归系数分别进行单独的检验。
在这里,我们可根据表(1)的输出结果,直接利用P值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的P值为0.044891707,社会保障制度(S)的P 值为0.004531821,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相比较,二者都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也就是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和社会保障制度(S)都通过了检验,整个回归模型是具有显著性的,分析的结果应该是可靠有效的。
五、模型的简要结论和不足之处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990417473,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二者呈现同向的变动关系。
这说明,近十年来,四川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是导致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2. 从理论上讲,一年期存款利率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应该呈现一种正线性关系,存款利率越高,居民储蓄热情越高,储蓄存款越多,但实际得到相关系数仅为0.394408249,是一种低度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没能通过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数据的时间跨度较短,部分数据的选取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进而导致实证的部分结果失真失效,这是本文重要的不足和缺陷所在。
3.社会保障制度与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994815037,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可见,传统观念对多数民众还是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目前多数民众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事实上,只有当社会保障
制度不断完善后,人们的经济收入才会随之增加,人们也才有更多的信心去消费去投资去储蓄。
4.通货膨胀率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224376994,相关程度极弱,基本上可以视为不相关。
可见,大家虽然经常把通货膨胀挂嘴边,但对于这种隐形莫测的东西,大家的认识还是过于感觉化,缺乏一个理性可靠的认知和计量,而通货膨胀率也仅仅只是影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一个一般因素,并不能起重大或关键的作用。
六、参考文献
[1] 吕君生,蔡锐. 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 汪伟.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 财经研究,2008,(2).
[3]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与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J]. 经济研究,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