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法疑问解答(二)

平法疑问解答(二)

问:1、梁的下部纵筋一定要在中间支座锚固吗?2、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两边钢筋的切断点都在中间支座上,可否理解为两边钢筋在中间支座搭接?3、不是说“能通则通”吗?支座两边直径相同的钢筋贯穿中间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处的钢筋拥挤程度吗?答:1、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

其锚固长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 ≥ LaE(2) ≥ 0.5hc + 5d (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2、第54页图中所示的“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构造”,说的是“钢筋锚固”,而不是“钢筋搭接”。

“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

图中所标出的“锚固长度”是每根钢筋从支座边缘到切断点的距离。

按锚固长度两个条件之一的“≥LaE”来看,下部纵筋的切断点一般应该伸过支座的另一边了,而不是“在支座内部”了。

3、“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连接。

但是,梁的下部钢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则通”、而让钢筋在下部跨中进行连接。

因为,下部跨中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钢筋是不允许在此范围内连接的。

再问:2005年10月21日听了陈青来教授的讲座:下部钢筋也能连通布置,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一般用机械连接)。

答:陈青来教授讲的是两点不同的意思:1、对于“非抗震框架梁”来说,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因为这里没有正弯矩。

——03G101-1图集也已经肯定了这一点。

2、如果采用一级机械连接,可以在任何位置上进行连接。

因为一级机械连接经过国家的多次试验,证明是相当可靠的(拉力试验的钢筋破坏点都不在机械连接处)。

问:03G101-1图集第65页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只在第一排钢筋上面标注尺寸“Ln / 3” 。

现在工程中出现了中间支座第二排上部纵筋,其延伸长度如何处理?是否可按“框架梁”的“Ln / 4”来处理?答:答案是肯定的,非框架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同“框架梁”。

根据如下:03G101-1图集第28页第4节“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 第4.4.1条:“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 / 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 / 4位置。

”问: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图集第65页1、中间支座的上部纵筋(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为Ln1 /3 。

2、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标注值为Ln1 /5 ,然而后面还跟着一个“(Ln1 /3)”。

非框架梁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取Ln1 /5 还是Ln1 /3?什么时候取Ln1 /5 ?什么时候取Ln1 /3 ?答: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图集第65页1、一般情况下,梁端部上部纵筋取Ln1 /5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2、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的下方有一附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Ln1 /5 后面跟着的一个(Ln1 /3)”的意义为:弧形非框架梁的梁端部上部纵筋取Ln1 / 3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3、本页的“注1”指出: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或深梁时,梁端部上部纵筋取Ln / 3 ,Ln 为相邻左右两跨中跨度较大一跨的跨度值。

这一条必须注意。

当一道非框架梁两端支座的属性不同(例如一端为普通框架梁,另一端为剪力墙)的时候,这两个端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是不同的。

有人要问:什么是“深梁”?(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找不到“深梁”的定义。

)《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中关于深梁的定义:对L0/h<5的钢筋混凝土梁宜按深受弯构件进行设计。

其中L0/h≤2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L0/h≤2.5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成为深梁。

此处,h 为梁截面高度;L0 为梁的计算跨度。

可取Lc和1.15 Ln两者中的较小值,Lc 为支座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n 为梁的净跨问:03G101-1图集第65页“L配筋构造”,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图示尺寸为直锚“12 d (La)” 。

1、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标注“(La)”是做什么用的?2、03G101-1图集第35页的注3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现在非框架梁下部纵筋“直锚12d”是不是太小了?答:1、注意看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下面括号内的标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 。

所以,“(La)”用于弧形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

2、03G101-1图集第35页的表格题目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所以,该表格的注3:“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指的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由于在设计中非框架梁不考虑抗震作用,所以非框架梁的正弯矩只存在于跨中,在支座附近没有正弯矩。

这样,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支座附近为“受压钢筋”,所以不受图集35页“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的制约,直锚12d 就足够了。

3、还有请大家注意本页的注6:“梁下部肋形钢筋的直锚长度见图注;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15d 。

” 这就是说,直锚长度12d用于螺纹钢筋,直锚长度为15d 用于光面钢筋(一级钢筋)。

问:1、03G101-1图集关于“梁变截面”有哪些规定?2、有的设计把一道梁的某跨尺寸改变得与其他跨大相径庭,不仅截面尺寸不一样,而且梁顶面标高也不一样,还不如另设一个“梁编号”。

3、“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是如何解决“梁变截面”问题的?答:1、“梁原位标注变截面”是03G101-1图集所允许的。

(1) 03G101-1图集第26页指出:当在梁上集中标注的内容(即梁截面尺寸、箍筋……)不适用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将其不同数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悬挑部位,施工时应按原位标注数值取用。

(2) “梁原位标注变截面”在实际工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2、“梁变截面”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1) “梁变截面”可能变截面高度,也可能变截面宽度。

由此引起的相邻两跨梁的截面关系,可能有多种情况:上平下不平、下平上不平、左平右不平、右平左不平或者是上面几种情况的组合。

(2) 由此引起的“钢筋”问题,不仅是“箍筋”,而且更为难于判断和处理的是:变截面跨与相邻左右两跨梁的纵筋的走向处理。

(详见03G101-1图集第61页)第61页有7个节点构造图。

其实,第61页的构造做法的基本点的就是:能通则通:能伸入另一侧梁的纵筋的直锚长度为LaE (La)不能伸入另一侧梁的纵筋就进行弯锚,即伸至对边后弯钩15d ,其直锚水平段要求≥ 0.4 LaE (≥ 0.4 La )〖注〗“能通则通”还表现在以下一点:当梁下部纵筋抬升的斜率≤1/6时:(节点⑥)支座两边相同直径的下部纵筋可连续布置即抬升穿越支座。

(3) 什么事情都有个“度”。

如果“梁变截面”变得太离谱了,造成某跨的截面长宽尺寸与邻跨大不相同,而且梁顶标高也不一样,那真的不明白把这样的两跨梁编成同一梁号还有什么意义?我以为,不同的各跨梁编成同一个梁号,是为了使梁的上部通长筋能够贯穿各跨。

如果连“梁顶标高”都不一致,则这样拼凑起来的“一根梁”还有什么意思?好不如分开编成两个不同的梁号算了。

3、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软件,先抓住最普遍的情况入手去解决“梁变截面”问题。

(1) 经过调查研究,实际工程中,最普遍的“梁原位标注变截面”方式是:只变“截面高度”——而截面宽度一般不变。

相邻两跨梁的截面关系是:上平下不平。

(2) 这样,处理起来就比较简单了:①变截面的“当前跨”——只需要把“箍筋尺寸”改变一下。

②整道梁的“上部通长筋”可以直通过去。

③而梁的“下部纵筋”可以采用“按跨锚固”的方法来解决。

(3) 在梁原位标注的属性框中有一栏的名称为“截面尺寸”。

这样,该栏可以接受以下格式的数据输入:300*700 ——加腋修正(当集中标注格式为300*700Y500*250时)300*700/600 ——悬挑端变截面(斜线前面为梁根的截面高度)300*600 ——(水平)变截面(当宽度与集中标注不同,要提示)【说明】“悬挑端变截面”还可能是“300*600/500”的格式,即梁根截面高度(600)不同于相邻跨的高度(700)。

问:“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几种?在何处使用?答:1、综观03G101-1到04G101-3图集,“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两大类,一类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另一类是水平方向的加腋(侧腋)。

2、03G101-1图集第60页“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具体说是在框架梁底部的加腋。

其构造特点是加腋部位的主筋伸进框架梁或框架柱内的长度≥LaE(≥La)。

这种加腋构造是设计指定的。

例如,在梁的集中标注中注写梁截面高度时标明300*700Y500*250其中“Y”后面的“500”表示腋长,“250”表示腋宽。

知道腋长和腋宽,就可以求出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加上直锚长度LaE,就可以计算出加腋主筋的长度。

此外,加腋部位的箍筋是变截面高度的。

框架梁加腋构造也可以在原位标注时标出,其注写格式同集中标注。

同时请注意,当在集中标注中规定了“梁加腋”的时候,如果在某跨梁的原位标注中注写相同尺寸的矩形截面(例如:300*700),则表示这跨梁取消“加腋”。

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具备在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中进行“加腋”标注的功能和钢筋计算功能。

3、04G101-3图集第33页和第38页分别为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的“梁高加腋构造”。

这也是垂直方向的加腋。

其加腋构造的特点与上述框架梁加腋构造相同,只是上下方向相反——“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在梁底部,而“基础梁加腋构造”是在梁顶部。

基础梁的“梁高加腋构造”也是设计指定的。

其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方式同框架梁。

4、04G101-3图集第31页表示“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

这是水平方向的加腋构造。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主梁的这种“加侧腋”的构造不在施工图上进行标注,施工图也不给出结构详图,施工人员和预算人员自己根据04G101-3图集图集进行施工和计算。

“基础主梁加侧腋”的条件是:当基础主梁的截面宽度≤柱截面宽度时,基础主梁在柱的附近就必须加侧腋,以实现“梁包柱”的构造要求。

问:1、什么时候执行“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2、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 Ln1——由于它离开了支座,会使梁失去支座的支承吗?3、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 Ln1而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05 Ln1,如果现在执行用00G101-1图集设计的旧施工图,我们是采用“0.05 Ln1”还是“0.1 Ln1”?答: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