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美术_《画“说”空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画“说”空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话说空间》学情分析:经过之前三年的美术课堂学习,九年级的学生对于绘画空间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临摹技能,只是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他们将在这节课中得到锻炼,以此提升他们在画面空间方面的认识水平和绘画技能。

《话说空间》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了解绘画空间表现的基本知识为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本单元共有三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对立体空间的欣赏评述和造型能力。

本课为第一课时,课堂以点、线、面等形体造型元素在表现画面纵深感中起到的作用为主要知识点,并列举解答空间构成的基本排列组合,归纳画面中点、线、面构成元素和方式,调动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感受形的大小、色彩变化及位置关系形成空间感受,探究构成绘画空间的基本道理。

本课的学习为第二、三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和技能基础。

根据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我设置本课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构成绘画空间的基本造型元素,掌握形体构成绘画空间的方式和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临摹学习能够利用形体和明暗表现出具有空间感的画面,提高绘画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在赏析其它绘画作品时能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构成绘画空间的基本造型元素和方式。

教学难点:提高的绘画空间的能力。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情景导入-知识新授-学生作业-课堂总结
●情景导入:
1.赏析两幅小画,对比区别:a有空间立体感。

B平面化。

提问:什么是空间感,什么是立体感?
提示:空间感是我们能感受到的画面景物有远景、前后层次穿插关系的视觉感受。

立体感是我们能感受到的物品占有上下左右里外三维空间的视觉体验。

2.师:我们为什么能从一幅平面的画面里感受到空间的存在,画面又是借助哪些元素向我们
传达它空间关系的?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三课《画说空间》,了解一下构成绘画空间关系的要素和原理。

3.(设计意图:衔接已有知识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下面的新授环节)
●知识新授
1.赏析玛格丽特作品《人类的状况》思考: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筝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幅画所表达的寓意的。

小结:画布上的风景只是窗外风景的映射。

是艺术家利用造型元素按照一定规律组构画面的结果;在这幅画里面艺术家制造了一幅类似于窗外风景的画面。

2.在第一节课中咱们学习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家们已经从平面肃穆的绘画风格中走了出来,开始研究透视、构图及明暗调子,并注重表现画面的前后空间主次与协调感。

这些造型手段在绘画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画面的空间表现力,以至于今天,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格的作品。

3.赏析《楔形浪》《完全》,感受画面空间效果,说说艺术家是怎样制造出这种空间纵深感的?利用了哪些造型元素?
小结:艺术家用几何体造型,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造型元素来塑造体积,在平面纸上表现了画面的纵深感。

绘画的空间就是制造一种错觉,在上下左右二维的平面上①塑造上下左右里外的三维空间②,许多艺术家通过形状、色彩和明暗等空间中多种因素的组合,向人们传达这他们的视觉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了解形体如何塑造画面空间的。

)4.赏析《层峦叠嶂》,画面中有近树远山层次分明,展现的是一个深远的山水画面,仔细观察,说说艺术家是怎样区分近景和远景的?
小结:利用景物前后排列的遮挡组构画面。

5.赏析《风景》,田野上的草垛大小、明暗变化等透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了纵深感。

比较《宁静的小镇》,他们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同样,《阿赛斯的马路》和《圣.塞维翰No.3》两幅花几十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不同形式。

小结:点、线、面、体积的组合能够制造画面纵深感。

(设计意图了解画面形体的组构方式:大小排列、位置遮挡。


6.观察三组圆点呈现出远近关系的视觉感受,总结其规律:点的大小显隐明暗等变化能产生前进后退的视觉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点在画面中表现空间的方式)
7.赏析作品《桥》,桥上纵横交错的桁梁编制了一幅丰富的画面空间。

桁梁近粗远细变化,间隔近宽远窄变化向远方消失,形成透视现象。

绘画练习:试用线条归纳图中的画面空间感受。

你能总结其规律吗?
小结: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轻重、方向的组织和变化可以产生空间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线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方式.)
8.赏析《色彩构成A》,作者蒙德里安是荷兰抽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善于用水平和垂直的线条和色块组构画面,这里用抽象的几何形进行位置重叠关系的排列,营造了悬浮行进的动感空间。

小试牛刀:模仿《色彩构成A》利用简单图形和几何形做组合排列,变现画面的空间感。

点评: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谈谈使用的造型元素和组构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形体进行大小排列和位置变化的方式组构画面空间,锻炼他们的绘画空间能力。


●学生作业
1.学习活动一:参考一张风景照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临摹,处理好画面的构图及明暗关系,力图表现出具有空间感的画面。

辅导重点:构图是否合适;虚实是否得当,能否体现画面空间感。

2.展示评价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做出评价。

●课堂总结
对本课时学习活动进行总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平面的绘画是怎样向咱们传达它空间关系的了吗?赏析世界名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去解读作品,相信大家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板书设计
课标分析
美术课新课程标准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基本的教育理
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等等;本学期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以上几点,里面包含绘画空间的知识、生活主题绘画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等,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运用与生活情感、经验有机融合。

所以课堂教学应注重强化美术课程中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特征,体现美术教学的视觉性、实践性和愉悦性。

《画“说”空间》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同时也包含了“欣赏.评述”内容,教学要从形、体积以及创意三个层次层次展开对绘画空间表现的探索,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基本造型语言和认识方法,培养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视觉感受。

《画“说”空间》效果分析:
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效果分析(学生表现)
空间纵深感的塑造依靠哪些造型元素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画面空间
的塑造方式和效果。

形体
色彩
明暗
大小排列、
遮挡、位置
变化
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
点在画面中的远近表现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赏析色点的视
觉效果,讨论色点在画面中的远近
表现。

点的大小显隐明暗等变化能产生前进
后退的视觉感受。

线条在画面中的远近表现引导学生赏析图片,观察线条的组
织变化在画面中的运用。

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轻重、方向
的组织和变化可以产生空间感受。

课堂小练习模仿《色彩构成A》选择简单图形
进行排列组合,表现具有空间感的
画面。

图形的排列要注意有大小之分,并进行
位置的变化。

使用的色彩要有显隐变
化。

风景照片临摹参考一张风景照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化组合,力图表现具有空间感觉的画面。

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他们谈谈使
用的造型元素和构成方式。

要把握好构图,线条的使用要注意
近疏远密;色彩的使用要注意近实远
虚;
活动设置练习内容
评价
《画“说”空间》评测练习
《画“说”空间》课后反思
“回想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觉得艺术科最容易上课,同时又最难学好;回想自己做教师时的感受,也觉得艺术科最容易赛责,同时又最难教的好。

艺术科在性质上是一种难学难教的课业”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丰子恺曾经发表这样的感想,而这也是我的真实感受。

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因此把上好美术课作为我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完善教学的严格要求。

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讲授法,在本课中我使用讲授法较多,所以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以后再使用这种方法是应注意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符合逻辑的完整的概念。

另外,课堂教学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要有感染力。

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

教学过程可以借助绘画示范加深学生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在最后学生临摹作业开始前我应该配个风景临摹步骤的微视频,以便学生更加直观领略临摹绘画的步骤和技法要
领,要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作业进一步完善。

教师应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予以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

要有充分的准备组织课堂进行授课,还有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要有充分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难点。

以后要多听课多学习多锻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