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 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送别诗(词)
古代出行原因
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 迁谪、宦游 、征戎、乡旅、 归隐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诗词)送别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 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 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
总结送别诗词表达的主要情感:
1、表达对友人的依恋和离别的愁苦。
2、表达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3、表达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之情。
4、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5、表现出旷达洒脱的情怀和对友人美好的 愿望。 6、表现出诗人的志节。
山水田园类(即景抒情类)
•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 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 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 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 手段--即借景抒情。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类
咏物类(侧重于托物言志)
特点:
1.咏物类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 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 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 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 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 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 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 征。②寄托什么志。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 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 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 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水田园类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 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 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 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 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 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3.主、宾换位。
秋色渐将晚,霜信(霜期)报黄花。
——叶梦得《贺新郎》 黄花报霜信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 格式,但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门户生光彩 ——白居易《长恨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诗 (林暗风惊草)
4、修饰语的位置
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主观情 感的景或物。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夕) 阳”、“黄昏”、“暮雪”、“暮钟” 等表明时间的意象。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 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 凄凉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 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牛羊牧 还、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 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 别绪(反衬)。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乱烟笼碧砌,飞月 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 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 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借寒雨、云雾、烟水来渲染送别时蒙胧、 黯淡、凄凉的气氛,表现送别时的惆怅、 茫然和伤感。
诗歌鉴赏系列讲座之一
理解诗意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要想鉴赏诗歌,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意。一首 诗其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 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 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 表现为:
1、改变词性 2、颠倒词序 3、省略句子成分
贾至 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柳絮飞时别洛 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 恨空随江水长。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 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借水、江水、流水来表现深情厚谊和 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 流去,连绵不断。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
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 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 乐表现出来了。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 “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 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 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 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 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 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3)状语以宾语面貌出现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 “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 在诗词中比较常见,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送别诗景物描写特点
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 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 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 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 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 惆怅与悲伤。(登山临水送将归,落 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 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
送别诗(词)情感总结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 绿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 肥
(周邦彦)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 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 起来好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
1 、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 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 离愁非常相似。 2 、“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 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 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 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他 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 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 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 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 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 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
——陈羽《从军行》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陆游《昼卧》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2)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 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 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 不可能是“月”。
• 认真就是水平! • 细心就是能力!
再见!
高考第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总分11分,2道主观题)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高考考点要求:
•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 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解读标题 明确类别 推断情志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闺怨诗 写景诗 说理诗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例1、《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王安石) (蒋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辛弃疾《贺新郎》词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 是把他们二人都比作友人陈亮,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 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 了主语的位置上。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想坐船驶向天水相接的尽头。)
其它再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应笑我多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词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