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导学案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学号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总结诗歌鉴赏各种题型及解答技巧;2、掌握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二、【考纲阐释及考点解析】《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在“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有两个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命题特点]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

2.从题材上看,这些诗、词的题材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多种,以写景抒情类作品为多。

3.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

4.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

赋分一直是11分。

5.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三、【答题方法总结】第1讲怎样读懂古代诗歌(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读诗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以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为读懂诗歌的切入点作阐述。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主要有:第1 页,共6页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揭示作品的线索;(二)把握意象的内涵意象,就是诗歌中注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古代诗歌,要借助非常简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

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成为读诗的难点。

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感到简洁明快。

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以说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2.颠倒语序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对正常语序进行变换,使其颠倒错位,增强表达效果。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古诗词中颠倒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换位。

(4)定(状)中倒装。

3.词性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所以,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4.互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会关联。

明确典故出自何处,原本表达的是何种意义,才能体会用典的妙处。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详见《核按钮》专题第5讲)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

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有想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情感。

读懂诗歌的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等,找出其中所蕴含的重要信息,带着这些信息,再去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会从容得多。

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本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借泾水、殆尽的春草、古碑、苍山、残阳、昏沉的绿树、黄沙等凄凉的景物,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第2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来表现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必须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一)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指在诗歌中被重点塑造的人物,诗人往往通过诗中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

(二)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真实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6.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第2 页,共6页班级小组姓名学号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2.最生动传神的字,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我们在判断哪个字(词)是“诗眼”或“词眼”时,以上三条是重要的依据。

但在具体分析时,对不同词性的字(词)的分析思路又有所不同。

[解题指津]解答鉴赏诗歌诗眼题的方法:1.点明哪一字(词或句子)是全诗关键,指出该字(词或句子)对主旨表达或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或句子)写了哪些内容。

3.考虑该字(词或句子)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语言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

我们鉴赏诗歌语言风格时,要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等。

[解题指津]解答鉴赏诗歌语言风格题的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第4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下面将高考常考的表达技巧以图表方式列出,以便考生对此有一个系统直观的理解。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顶真、通感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比喻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1)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夸张。

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