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材料古诗阅读

5.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材料古诗阅读

五、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11分)酌酒与裴迪(唐)王维①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①王维一生沉浮宦海,过着亦显亦隐的生活。

②按剑:意为“结仇”。

③先达: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

笑弹冠:笑侮后来的出仕者。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白首相知犹按剑”紧承首联,由总到分,写白首相知尚且成仇,其他人就不用说了。

B.颈联描绘的清新明丽的画面与颔联所写的“势利”“凉薄”形成对照,又为尾联的抒情作铺垫。

C.尾联“高卧”一语双关,表面含意是“躺着舒服”,实则暗含隐居不仕,超然洒脱之意。

D.尾联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浮云”意象含义相同。

E. 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恬淡、清幽、澄澈、自然的,与王维诗歌一贯风格相符。

2.诗的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选题理由】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容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预期效果】难度适中,预计大部分学生能掌握。

【适用围】各级各类学校。

【参考答案】1.D E(D项:本诗的“浮云”比喻变幻莫测的世事,白的“浮云”比喻奸佞小人。

E 项:本诗抒发王维对世事的愤激不满,非恬淡自然的一贯风格)2.首句“酌酒与君君自宽”,表面上是说“君自宽”,其实,宽人即宽己,诗人胸中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则点出了世态炎凉,足见诗人心中愤激之情。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11分)次韵潜感怀(宋)与义①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下列对整首诗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诗人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借指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潜定都的主一致。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选题理由】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预期效果】难度较大,预计只有部分学生能掌握。

【适用围】一、二级达标校。

【参考答案】1.A C (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

对一项3分,两项5分)2. 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

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

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11分)醉赠二十八使君(唐)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①。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②。

【注】①蹉跎:不顺利,虚度光阴。

②二十三年:二十八使君即禹锡,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

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

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容判断有误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写给友人禹锡的赠诗。

诗人对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

B. 首联“引”形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

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C. 颔联抱怨禹锡的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

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

D.尾联既感叹禹锡的不幸命运,又称赞他的才气与名望。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E.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禹锡在酬诗《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请结合诗句容,概括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6分)【选题理由】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预期效果】难度适中,预计大部分学生能掌握。

【适用围】各级各类学校。

【参考答案】1.B E(B应是禹锡为诗人音杯。

E“古文运动”应改为“新乐府运动”)2.白诗这两句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直抒胸臆。

该二句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诗则抒发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11分)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宋)王安石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

②《晋书·翰传》记载翰在,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人”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心共远”表明白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人世。

E.王安石的诗歌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选题理由】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预期效果】难度不大,预计大部分学生能掌握。

【适用围】各级各类学校。

【参考答案】1. B E(B项中“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2.参考答案: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11分)杜鹃花得红字①(宋)真山民②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为全诗定调。

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B.颔联借景抒情,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

C.颈联因是写夜,诗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合,升腾起悲凉之气。

D.尾联直抒胸臆,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一起。

2.这首咏物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作简要分析。

(6分)【选题理由】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预期效果】难度不大,预计大部分学生能掌握。

【适用围】各级各类学校。

【参考答案】1.A B(A项中“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错;B项中“借景抒情”错)2.虚实结合。

(2分)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传说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第二联由虚到实,杜鹃啼血染红千山万里,开出满山的红杜鹃,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沉重。

第三联前句写实,月下杜鹃花翠雾笼罩枝条;后句虚写,杜鹃精魂早已乘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

(4分)(如答拟人、用典、烘托,酌情给分)(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11分)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金)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又极言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 “月三更”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星夜疾驰,连夜赶路的情景。

C. “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 第二联中“官有程”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

E. 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选题理由】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预期效果】难度不大,预计大部分学生能掌握。

【适用围】各级各类学校。

【参考答案】1.C E(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最后一联中“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已经表明作者的态度了,他不愿为官,只愿过乡间农家生活。

E“比兴”,错。

对一个3分,全对5分)2.①希望终老田园。

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②心念国事。

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

③矛盾、无奈之情。

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11分)红梅(宋)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