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曾为中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今专业发展囧态连连,前景甚是堪忧。

追溯我国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列举教育学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解决当今教育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是一件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引入初创在中国,教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和《学记》等古籍,百家争鸣的儒、法之争却将其淹没。

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孔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康有为、蔡元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但其思想并未系统化、理论化。

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并未出现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从国外引入的。

[1] 1.学科引入 1894 年,中日甲午战败,激起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作为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主张自办师范学堂。

1902 年,清政府在举办高师教育之初,借鉴日本设置教育学课程,1 / 11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1903 年,延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将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每级都设有教育学,规定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德育、智育、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事授业。

[2]教育学凭借甲午战争的契机,正式被中国引入了。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材几乎都是翻译日本的著作。

如熊谷五次郎著、范迪吉译的《教育学》;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的《教育学教科书》等等[3]。

教育学科师资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师。

在大量翻译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外著教育学逐渐融会贯通,继而出现了中国教育学著作。

如王国维的《教育学》;刘以钟的《新制教育学》;彭清鹏的《实际教育学》等等。

[3]然而,1914 年以后,由于北洋政府的约束和对教科书编撰制度的改革,使得有关教育学的翻译和编著都处于停滞状态。

2.仿美学德 20 世纪 20 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学校由仿日转向美国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联盟学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开始传人我国了,尤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华讲学,进行教育演说,发表教育著作,使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达到顶峰,其著作被广为翻译。

---------------------------------------------------------------最新资料推荐------------------------------------------------------ 胡适在北大还开设了杜威著作选读这门课程。

1936 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我国正式翻译出版,对中国的影响极为重大。

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实践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体系。

他的教学观点五段论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广大中小学的教学实践。

[4]1939 年,教育部颁布修正师范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添加教育统计、教育哲学、教育视导和调查、训育原理及实施、升学及就业指导、课程编撰等科目。

[5] 3.专业初创从 1923 年开始,一些名校学习西方体制,师范院校先后设立了教育系和教育学院。

1930 年,教育学专业开始在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中设立,其专业培养目标旨在为中等师范院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师资以及教育学科研究与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6] 4.苏联模式新中国诞生后,教育学并未像新中国的势气一样蒸蒸日上。

这一阶段,中国试图摆脱旧的教育制度。

因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相似,中国很快就把教育改革模仿对象投向了苏联老大哥。

教育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苏联的教育学热,尤其是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热。

3 / 11对其后中国的教育方针及教育计划也有所影响。

1951 年,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不仅明确要求师范类所有专业必须开设《教育学》还规定了教育系的任务是面向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

1952 年,颁布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对学校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时数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明确高等师范院校根据中等学校的教育需求,设置学校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招收高级中学及师范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 4 年,培养中等师范学校师资。

1955 年开始,各个高等师范院校根据《1955-1956 年高等师范学校院系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此后教育学专业曾一度被取消。

[3] 二、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中国化 1956 年,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凯洛夫的《教育学》也开始受到批判,追求本土理论,迫使中国必须拿出自己的教育学。

[7]1959 年下半年,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市教育局和上海教育学会等组成教育学编写组,在大跃进的鼓舞和反右倾的背景下,试图编著一部具有真正中国气派的一流的社会主义教育学,并于1960年印出了初稿。

这本囊括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教育学模式,几乎流行于当年各师范院校编印的所有教育---------------------------------------------------------------最新资料推荐------------------------------------------------------ 学教材中。

[3] 1961 年 4 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选编会议,会议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提出的草案,修改并通过了《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教学方案》,涉及到了教育系的培养目标问题,提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除培养师资外,还要培养教育行政工作者和教育学科研究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分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

其公共课部分要求学生学习教育学、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论著选读。

选修课中开设了班主任工作研究、教学原理研究、教育行政、中国教育现状研究、苏联教育现状研究、外国教育现状研究、中国近百年教育史研究、小学各科教材教法专题研究等等。

这一系列设置,基本确立了当今我国教育系和教育学专业的基础。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受文革的影响,我国教育学遭到了破坏和停滞。

当时盛行个人崇拜,有的院校干脆把教育学叫毛泽东教育思想课。

其教学纲目往往是教育要革命,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等等,都是介绍和讲解毛泽东的语录,因而教育学变成了语录学,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独立性几乎丧失殆尽。

这一时段,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革命运转,教育学专业可谓是满目疮痍,在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5 / 11真正的教育学著作也寥寥无几,且都是师范学校教育系和教育学院教研组共同编写的,其内容涉及也是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党的教育方针等等。

三、教育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专业本科化文革结束后,教育工作者决定更新观念,矢志重振教育学。

1978 年 8 月,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士制教学方案》,对培养目标及学制、课程设置、学时分配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

培养目标与 1961 年颁布的一致。

学制为 4 年。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必修课为必修公共课和教育论著选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小学教材教法等。

选修课主要围绕教育理论、外国教育、中国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几个方面开设。

其他还包括教育统计、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自然辩证法等其他专业有关课程。

这一方案不仅恢复了文革前的教育学科,并进一步扩充了新的学科。

与此同时,教育学也开始探索和研究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学等学科。

---------------------------------------------------------------最新资料推荐------------------------------------------------------ 截止 1981年,全国共有 186 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专业 37 种,其中教育学类专业有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电化教育技术和教育学,这 4 个专业均为本科。

[3] 专业高层化 198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发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正式启动全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其中包括教育学专业 16 个,为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的学生提供专业选择,国家培养教育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也渐渐地落实和扩大。

专业社会化 1989 年,国家教委制定《高等学校教育系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强调了专业设置、办学形式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密切联系,突出教育专业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强调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搭配要合理,理论需联系实际,加强能力培养。

相对规范了教育学专业的发展。

此后,国家教委针对教育学专业再没有新的文件问世。

2.教育学专业的现状 1990 年以后,随着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由中师师专高师三级培养模式转变为专师高师的两级模式,更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直接转变为高师一级模式,使教育学专业发展陷入困境,由于中师、师专的撤销,直接堵死了高师院校学校教育专业的就业之路。

面对危机,重点和名牌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转向以培养硕士7 / 11和博士研究生为主要目标。

部分学校取消了教育学专业在本科的设立。

而新建的地方高师院校依旧固守传统教育学专业的办学宗旨,导致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尤其在教育部实施高等师范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使得各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必须以新的姿态思考自身的发展空间。

xx 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此后,一度出现了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

以东北师范大学和内江师范学院为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现有五个本科专业,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进行统筹规划,前一年半按一级学科统一培养,两个一级学科课程之间也互有交叉。

教育学一级学科包括 13 门基础课,作为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学生入学后一年半内学习相同的课程,一年半后再学习各自专业课程,加强通识课程比重。

学完专业课之后,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重个性发展,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如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教育文化学、美学专题等 30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