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安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
三、《短歌行》教案
(一)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
(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3)问: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4)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
(1)理解“朝露”这个意象(本体是什么?)
作者把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使用典故,原文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

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

”诗人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

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第二节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2)“越陌度阡”四句是说礼遇贤才,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自然环境描写,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4)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三)总结
此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四)朗读背诵
四、《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一)朗读,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入情入境。

2.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二)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感受诗歌内容。

问题讨论:全诗以“归”字为核心,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讨论。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诗中信息。

(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三)学生反复诵读
(四)总结
陶诗特色: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陶诗贡献: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

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

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如《归园田居》
名人评价: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苏轼)
“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朱熹)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王国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