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二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在研读教材中成长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说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给大家拜个晚年,从接到领导的通知到此刻,我内心一直忐忑不安,诚惶诚恐。

既然无法改变,那我们今天就借此机会,一起来学习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分析。

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学习:课标要求、体例安排、编写意图、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识字与写字
(1)认字420个,写字230个。

多认少写,大量阅读。

(2)在前三册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常用部首,累计熟练掌握约80个常用部首,会分析字形。

(3)在前三册学习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看拼音识字、看上下文猜字、部首查字法等识字方法。

(4)学习“读半边”,即利用声旁识字的识字方法,并了解它的局限性。

(5)认识汉语拼音大写字母,熟练掌握大写字母顺序,学会音序查字法,能在半分钟内用音序查字法找到自己需要查的字。

写字方面,还应做到:
(1)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写字时有明确的“两注意”意识:注意什么地方容易写错,注意怎样写才好看。

努力把字写对、写好。

(3)学习伙伴之间养成互检写字的好习惯,能互检写的字是否正确,是否好看。

(4)抄写句子有良好的习惯,合乎章法: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抄写;字间距小,行间距大;边写句子边点标点。

2.阅读
(1)朗读主体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背诵13篇课文、古诗,以及“语文天地”编写的名言警句。

(2)练习默读,基本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联系已知经验想象阅读内容,能把握课文主要意思,讨论课后问题。

(4)自读“语文天地”中选编的课文,了解大意,并练习识字。

(5)从课文中、生活中主动积累词语,有意识地积累成语。

(6)有阅读的兴趣,基本养成两个阅读的好习惯:坚持每天阅读和及时查工具书。

3.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注重利用课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热情;引导学生仿写、续写。

(2)认真完成“语文天地”相关练习,如“看图说话-写话”
“组词-造句”“照样子写一写”等
(3)写日记,至少每周一篇。

4.口语交际
(1)用普通话交谈和发表见解,用心倾听别人的见解,中肯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2)创设口语交际的真实情景。

(3)通过“金钥匙”、“自检”指导口语交际。

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本册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紧密联系语文学习。

(2)“金钥匙”栏目意在从语文学习方法、策略、习惯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质,“金钥匙”的表述形式是提示性的,借教材设计的两个人物的身份和语气来表达。

二、体例安排
本册教科书继续沿袭前三册的体例,仍然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

通过“单元”提供的学习活动,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1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每个主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好习惯 2.妈妈 3.丁丁冬冬学识字(一) 4.植树5.青青的山 6.讲信用7.远行8.体育世界9.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10.动脑筋11.清清的水
12.小英雄13.快乐的生活14.立志15.夏天
三、编写意图
1.围绕主题单元整合教材内容
每一个单元教材都有一个主题,两篇主体课文。

“语文天地”中的自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合理安排的。

如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好习惯”,围绕这个主题选取了《不懂就要问》《字典大楼》两篇课文和“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林卡上学》,告诉学生应重视好习惯的养成,自觉改正不良习惯。

“语文天地”中“改掉坏习惯”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金钥匙”中的“学改错字”养成好习惯的提示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的。

之后的几个单元也都是如此,围绕一个主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

这样安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着眼于积累,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每篇课文后都有一至两道思考题,有的侧重启迪学生思维,如“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有的侧重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有的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还有的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练习写话,如“你觉得妈妈的爱还是什么?你能试着在写一段吗”。

“语文天地”中还安排了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延伸、拓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迁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讲信用”后的“他们应该怎么做”等。

以上不同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散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是语文学习一项长期的任务。

同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继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识字,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扩大识字量,不受教材规定的识字量的局限。

教材安排了许多开放性的识字活动,如:开放单元中的识字;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识字;课文及练习中又有许多渗透性的识字内容,所识的字几乎是无法精确统计的。

这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学段认字1600-1800、写字800-1000的目标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保证。

阅读方面,本册“语文天地”中有12篇自读课文。

此类课文可读性很强,只是由于生字太少,不宜作主体课文,所以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可以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兴趣,选适当的篇目,结合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林卡上学》节奏感强,可读性强,适合朗读,教师可以在教学第一组课文后主张学生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以作为朗读检测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朗读比赛、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

这些安排,都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

四、教学策略
(一)识字与语言环境结合起来
一年级时学习的生字,基本上在口语中,字音、字义不成问题,学习的关键是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

随着阅读面的扩大,三、四册教材不少生字在书面语中,字音、字形、字义都是陌生的,学习的难点就比较多了。

不要脱离语言环境教学,也不要脱离语言环境考查,如“崛起”“蔓延”等独立拿出来,不好把握。

(二)写字时“放”与“扶”结合起来
独立书写生字的笔画笔顺,教师不再做指导。

关于写字,请老师注意我们反复强调的问题:一是“写对”和“写好”分步走。

二是教师少讲,多让学生揣摩和练习。

三是课堂上常写常练,养成好习惯。

四是写字与运用相结合。

(三)教给学生预防写错字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重视错别字问题,自己想办法预防和改正错别字,比如轮流当识字小医生、出一日一字专栏、互相出题测试等。

对造句、习作的错别字,教师不要急于改正,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或互相)检查,自己修改。

一次改不彻底,隔一段时间再检查,再改。

要把这样做的道理向家长解释清楚,争取家长的配合。

(四)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
通过对一、二年级教材的大体统计,教材中明确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儿歌、现代文已超出了50篇,除教材所选古诗外,教
师要选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供学生背诵,实践证明,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是背诵古诗的最佳时期,学生背诗兴趣高涨,记忆力快,因为学生不必理解每字每句的意思,他们往往被诗的节律和意境所感染,虽有时囫囵吞枣,但背起来却饶有趣味。

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代有这样大量的文学积淀,相信他的人生会有更多的精彩。

(五)在任何语文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
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化公民所必备的能力,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素养。

因此口语交际的活动应渗透在任何的语文教学中。

同时,口语交际的目的不仅是学会倾听、理解和表达,还要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

所以,要培养交流双方或集体相互关心、理解、尊重的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