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兵器

中国古代兵器

中国古代兵器09级09班周陈志(07),刁德斌(19)李欣辰(45),于心成(17)原始人类的兵器原始人类之所以能进行狩猎。

并战胜凶猛的野兽,除了合群互助之外,很重要的是人能制作和使用工具。

先是用石块和木棒同飞禽猛兽搏斗,以后又"屈竹为弓,伐竹木以为矢",创造了最早的弓箭。

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在距今约10万年的丁村人文化遗址、有少量石球出土;而在距今约4万年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则发现大量石球。

原始人将一些石球用藤索系起,制成"飞石索",在狩猎中顺手抛出,利用旋转力量缠、击猛兽。

它是武术器械中"流星锤"的雏型。

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中,曾出土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文物---一种捕鱼用的"飞叉",尾端带有结节,系上绳索,将叉抛出捕鱼,然后抓住绳索将叉收回。

这是软器械的鼻祖。

此外,还发掘出更大的叉,是没有绳索的狩猎工具。

原始社会的兵器发展,正如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中所载:"新石器时代之石兵,业已大形进化,非但人工磨制精良,兵器平泽锐利,可与现代之石器相比而无逊色,抑且各种兵器均有,如石刀、石刃、石匕首、石斧、石圭、石镰刀、石锛、石铲等器……,几乎全套武装均有。

"此地方还出土了这个时期的骨矛、石臂筒、七孔石刀和带箭头的股骨等文物。

原始人狩猎工具——石球古代兵器之——戈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带柄长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

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

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则用来啄击对方。

在古代戈与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动干戈‛则成为了一切军事行动的代名词,可见戈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常用兵器。

‘金戈铁马’.青铜戈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汉代。

此戈由‚援‛和‚内‛两部分组成,‚援‛上下两刃,前有尖锋,‚内‛上有用以穿绳的孔用来装柲(柄)。

为了防止勾啄时戈和长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该戈胡为三穿长胡,内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锋刃,前部尖若剑。

内末斜刃成刀状,亦锋利。

戈身有脊隆起,向两侧作斜坡状延伸。

下图中的铜戈作于战国时代,形制有一些像剑,然而它的使用方式却与剑非常不同。

戈属于长兵器的一种,使用时还须与柄相连,其进攻方式主要是勾取敌人颈部。

此图的援、内等处有族徽符号。

下2图为战国时代虎纹铜戈,这一铜戈相当小巧,没有太大的体量感。

虽为虎纹,却几乎看不出从前在青铜器上出现的那过于狰狞的面孔,铸造的线条精细优美,这也代表了战国青铜艺术的普遍风格。

古代兵器——矛矛在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一种有强杀伤力的兵器。

矛的造型锋利、尖锐,有刃,有些矛形制细长,宛如一把剑;有的矛则很短很宽,刃的曲度也很大。

古代兵器——矛相对于其它青铜兵器而言,由于矛的造型简单,因此它在装饰上也不是那么复杂,它可供装饰的区域只在矛头下方与木柄相接的部分,这一部位往往还在矛的两侧或一侧有突出来的附件,例如倒勾等,这使得矛的进攻性与杀伤性更为加强。

这些作品展示出来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矛身纤薄锋利,虽经几千年的埋藏依然保持坚硬的本色。

当时的冶铜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铜质均匀细腻,矛头表面虽有锈蚀,依然可辨出当年平整光滑、锋利无比的痕迹。

这时的铜已不再是青铜之类易损材料,人们已能制造出坚硬韧利的铜材,适于兵器之用。

现代人观看这件铜矛,恐怕谁都不会对它的实用价值作过多注意,而是更注意矛的两侧悬吊小人。

人物造型写实生动,但并不对每个细节都刻划得细致入微,靠的是生动的动态、传神的造型传达作品内在的精神气韵。

作品构图对称,两个被反缚住手腕的俘虏吊在矛身两侧,人物头发散落,俯首缩颈,裸体的形象也加重了耻辱感。

人物的面部虽刻划不多,但十分传神,令人回味无穷。

矛上拴人的绳索亦是以铜铸就,刻划十分到位。

可见当时艺术风格虽极力强调夸张风格,但写实能力并不低下。

中国古代一种将戈的勾、啄和矛的直刺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格斗兵器。

由戟头和戟柄组成。

戟头在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制,战国末年出现钢铁制品。

戟柄为竹木质,其长度按不同使用情况有所差别:车兵用戟柄最长,骑兵用戟柄稍短,步兵用戟柄更短,称为‚短戟‛。

汉朝还出现一种单手握持的短柄戟,称为‚手戟‛,一人可持两戟并用,故又称为‚双戟‛。

1975年北京近郊发掘周初(约西元1120年)木椁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

古籍所载「棘」即「戟」。

《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挟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

杜预注:「棘,戟也。

」戟又为战国时的五兵之一,可知戟为当时常见的兵器。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

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

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

《晋书·王浚传》:「浚起宅门前路,令广数十步,曰:吾欲容长戟臶旗。

」可知戟已不在战场上应用了。

古代兵器之——戚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

古代兵器之——戚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

古代兵器之——戚早期用品有比较明显的实用功能,但很快便演化为一种礼器,作为陈设、礼仪用品功能压倒作为武器的一面。

因此它的造型、纹饰也相应有较大的变化,用于实用的戚多强调素面、简洁等特质,即使有装饰也十分单纯,绝不强调纹样造型而忽略戚作为一种武器的功用。

而作为礼器的戚则恰好相反,将装饰纹样的威严华美、不怒自威等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力强调礼器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实用则已退至次要地位了。

古代兵器之——戚在数千年中,它们从简单的石兵器经过青铜兵器,又发展到钢铁兵器,有数千种之多,人们通常将它们分类称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钯槊棍、鞭锤挝、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具有劈刺砍杀、斩击射砸等毁杀作用。

古代兵器之——戚到了宋代,钢铁兵器虽然已经相当精良,但是却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它们的毁杀威力。

于是军事家与兵器研制家便利用炼丹家发明的具有燃爆作用的火药,制成火器,用于战争。

古代兵器之——戚由于火器是利用火药燃烧后产生的化学能作为动力的战斗工具,其毁杀威力远大于冷兵器,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受到兵家的高度重视。

于是火器自宋初开始便登上战争舞台,并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起来。

古代兵器之——热兵器的出现从传说中的史前神农伐斧燧之战、黄帝大败蚩尤的涿鹿之战,到宋代以前的所有作战,人们使用的都是冷兵器。

所谓冷兵器,就是用人力或简单机械力作为动力,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守备设施的战斗工具。

古代兵器之——火铳铜火铳中国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属管状射击火器。

由前膛、药室和尾(上巩下金)组成。

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

古代兵器之——火铳火铳是中国元古代第一代金属管状射击火器,以铜和铁铸造,至迟出现于元代(约公元14世纪初),后普遍用于海战和陆战。

战时使用的火铳有:单管手铳、多管三眼铳、五排铳、七星铳、十眼铳和大口径碗口铳(口径为100-120毫米)等。

▪明代永乐年间制铜手铳▪元代至顺三年火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秦汉的炼丹术士们把五金、八石、硝石、三黄等混合共炼,发明了火药。

南宋时期,人们利用火药燃烧进行喷气推进的方式制作的爆竹和烟火,已接近火箭制造的原理。

而唐末宋初至明朝初期,火箭还只是作为燃烧物,其结构多是在火药筒上捆一根细竹杆,这叫‚起火‛,如在‚起火‛前端加一个箭头,尾端装上箭羽,就是‚火箭‛了。

经过配方和工艺的改进,明代成为中国古代火箭技术运用的全盛时期。

火箭的种类繁多,如震天雷、火龙出水、神火飞鸦等,最神奇的当属‚火龙出水‛,它已经在原理上接近现代的二级火箭。

火药在这种火箭中有明确分工,首先是喷气飞行的推进剂,然后是摧毁敌人战斗部的爆炸物。

古代兵器之——佛朗机中国明代中期火炮。

由母铳和子铳构成。

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臵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

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

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

佛朗机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

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

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