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爱与呼啸山庄论文

简爱与呼啸山庄论文

欧美文学经典学期论文题目:简爱和希斯克历夫
姓名:童方园
学号:2010950031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2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完成日期:5月27日
题目:简爱和希斯克历夫
目录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
二、《简爱》的内容简介
三、简爱的人生追求
四、《呼啸山庄》的内容简介
五、《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形象分析
六、《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先介绍了《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内容及作者,然后是对简爱和希斯克历夫的分析,文章最后的对两篇名著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简爱希斯克历夫平等自由爱情复仇
引言
我很喜欢这两部作品,简爱为追求自由与平等,为追求平等的爱情,她不屈不挠的奋斗。

我要像简学习,学会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会有尊严的生活。

希斯克历夫在爱恨情仇中不停的挣扎,但最终他放下仇恨,平静的走向死亡。

他复杂的情感世界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1855),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

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1847年夏洛蒂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长篇小说《简·爱》。

《简
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至今人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与奋斗。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

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

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

《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

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

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二、《简爱》内容简介
简爱父母早亡,幼小的她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

后来舅母将她送到孤儿院,接受6年的教育。

简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

简发现罗切斯特是个性格忧郁,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人,经过几次接触,简爱上了他。

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的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简不愿做他的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乡村教师职业。

在牧师向简提出结婚时,她想起来罗切斯特先生,拒绝了牧师,决定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

当简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盲。

简找到了他并和他结了婚,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三、简爱的人生追求
简爱身材瘦小,相貌平凡,无金钱,无地位,但她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和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

她在生活的磨练中,抛弃了女性天生的懦弱与娇柔,逐渐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

她自尊自立、叛逆反抗。

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

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

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她和罗切斯特的结婚计划被破坏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她拒绝了。

"我关心我自己。

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

"因此她逃离了。

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

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

同时它也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但简爱却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她坦坦荡荡地去爱。

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追求的是精神平等。

简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简对罗彻斯特情感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对她对罗彻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

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简爱拒绝了他的求婚。

因为无论他对她如何,她心里爱的仍是罗彻斯特。

可是在得知罗彻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她不愿作人情妇,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平等的完整爱情。

然而,当简爱离开了罗彻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四、《呼啸山庄》简介
《呼啸山庄》是一个爱情悲剧,。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
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五、对希斯克历夫的赏析
希斯克历夫是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的背叛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

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

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后自杀了,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

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

六、《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简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

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在当今文坛中,有人批评小说缺乏对社会现实更理智而深刻的分析。

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过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

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

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

艾米莉•勃朗特的惊世之作《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100
多年以来,它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如火如荼的爱憎激情,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代的读者及评论家,被誉为英语语言中最震撼人心的小说杰作,被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然而在当时,《呼啸山庄》一直不为世人所理解,一开始就遭到评论界猛烈谴责,其中有一些说得非常刻薄:“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有人这样嘲弄这部“恐惧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应该改名为《枯萎山庄》才对。


参考文献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张同乐,毕铭.《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99,(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