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某小组同学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t B 、t C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A 到B 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_ cm,若t A 、t B 、t C 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车在AB 、BC 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AB =__________m/s ;v BC = ________ m/s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山东滨州阳信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质量监测) 【答案】sv t= 小 40.0 0.13 0.20 在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在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1)[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s t。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3]由图知,小车通过AB 的路程为:s AB =4.00dm=0.4m; s BC =4.00dm=0.4m ;[4][5]小车通过AB 、BC 段的时间:t AB =t B -t A = 10:35:03-10:35:00=3s;t BC =t C -t B = 10:35:05-10:35:03=2s ;所以小车通过AB 、BC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 =AB AB s t =0.4m3s≈0.13m/s ;v BC =BC BC s t =0.4m2s0.2m/s ; (4)[6]由(3)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在变大。

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____cm ,平均速度____m/s ;(5)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选填“A ”或“B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v =st时间 小于 65.0 0.1625 B 【解析】 【分析】 【详解】(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v =s t。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5]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65.0cm ,运动的时间是4s ,平均速度v =65.0cm 4ss t ==16.25cm/s=0.1625m/s (5)[6] A 图为s -t 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 不符合题意;而B 图为v -t 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 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

3.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车从B 到C 的距离是:________(4)小车从A 到C 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 (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来源】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教学质量检测) 【答案】v= s/t 小 0.48m 3s 0.29m/s 大 【解析】 【详解】(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是根据公式sv t=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由B 到C 小车的路程:6.00dm 1.20dm 4.80dm=0.48m BC s =-= ;(4)由图知,小车从A 到C 的路程:10.00dm 1.20dm 8.80dm AC s =-=, 3s AC t =, 则全程平均速度是8.80dm2.9dm/s=0.29m/s 3sAC AC AC s v t ==≈; (5)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sv t= 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sv t= ; 小 ;0.48m ; 3s ; 0.29m/s ;大。

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

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mm ; (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4)由图可知:小车在A 、B 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计算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来源】湖北省潜江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答案】1 v =st小 0.13 【解析】 【详解】(1)[1]由图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1cm ,里面由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1mm ; (2)[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 =st进行测量的; (3)[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4]由图知:AB 段的距离是:s AB =90.00cm-50.00cm=40.00cm=0.4000m ,AB 段所用时间为t AB =3s ,所以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 =AB AB s t =0.4000m3s0.13m/s 。

5.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和_____。

(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_____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_____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3)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_____(选填“A ”或“B ”)进行实验较好。

(4)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 曝光一次.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此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 、B 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 ,则A 、B 两位置间纸锥的速度为_____m/s 。

【来源】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秒表 乙 时间 高度 A 先变大后不变 0.16 【解析】 【详解】 (1)[1] [2]根据sv t=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3] [4] [5]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比较下落相同时间所经过的高度;(3)[6]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A 较好;(4)[7]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8]由图示可知,AB 间的运动时间:0.2s 20.4s t =⨯= ,纸锥的速度:0.064m =0.16m/s 0.4ss v t == 。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选较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____。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像(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6)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______;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_______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答案】薄前面不变虚能大小关系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关系A、C 【解析】【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反射形成的虚像,应在A的一侧进行观察像实验;(3)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

(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承现在光屏上。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

(6)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可以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通过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可以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

(7)为了比较物距和像距,应找到对应的点进行测量。

【详解】(1)玻璃板两个面都能成像,当越薄时,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所以选薄的玻璃板;(2)由于平面镜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