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土壤分布规律

安徽省土壤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土 壤
一、土壤类型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多样,水热条件变化大的特点,加上农耕历史悠久,导致了土壤类型多种多样。

根据1979年开始的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安徽省共有5个土纲,8个亚纲,13个土类,34个亚类,111个土属,218个土种。

5个土纲分别是铁铝土纲、淋溶土纲、潴育土纲、半水成土纲和人为土纲。

13个土类分别是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砂姜(礓)黑土、潮土和水稻土。

二、分布规律
安徽省土壤分布,过渡特征非常明显。

在水平分布上,淮北平原为棕壤带,江淮丘陵和大别山为黄棕壤和黄褐土带,皖南山区为红壤和黄壤带。

在垂直分布上,大别山北坡基带土壤是黄棕壤,350~800米为暗黄棕壤,8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大别山南坡的东面和东北面,基带土壤为黄棕壤,400~800米为暗黄棕壤,8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大别山南坡南面,基带土壤是红壤,450~1000米为暗黄棕壤,10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皖南山区基带土壤是红壤,600~1000米为黄壤,1000~1600米为暗黄棕壤,在山顶平台和鞍部有山地草甸土。

在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地貌组合等共同作用下,安徽省土壤组合为:淮北平原以潮土、砂姜(礓)黑土为主;江淮丘陵和大别山区以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和石灰(岩)土为主;沿江和江南平原以灰潮土和水稻土为主;皖南山区以黄壤、红壤、紫色土和石灰(岩)土为主。

三、土类
〔红壤〕
安徽省红壤面积169.8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6.40%,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南的低山丘陵区,约在北纬31度线以南。

红壤是亚热带气候生物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
·
·
7
4
土壤。

气候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红壤的形成需经过脱硅富铝化和生物富集化过程。

红壤养分状况较好,适宜发展粮、油、棉作物和亚热带经济林木,但应防止水土流失。

〔黄壤〕
安徽省黄壤面积11.15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8%,主要分布于皖南的西天目山、黄山、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和五龙山等山地的海拔700~1100米的中山地带。

黄壤是安徽省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之一。

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云雾多,干湿季不明显;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针阔混交林。

黄壤具有强风化和强淋溶的富铝化过程。

黄壤以造林为主,林茶果综合利用为宜。

〔黄棕壤〕
安徽省黄棕壤面积53.24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5.14%。

主要分布在北纬33度以南的广大丘陵山区。

黄棕壤是地带性土壤。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干旱。

土壤形成过程中兼有棕壤的粘化过程和红壤的富铝化过程,但富铝化过程较弱。

黄棕壤适宜农、林、牧各业生产。

〔黄褐土〕
安徽省黄褐土面积83.79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8.0%。

主要分布于江淮低丘岗地、沿江低岗阶地、沿淮岗坡阶地和淮北部分地区。

黄褐土是在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的淋溶过程强烈;粘粒形成与淋溶淀积十分活跃,脱硅过程明显。

黄褐土可作旱作物耕地。

〔棕壤〕
安徽省棕壤面积10.76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4%。

主要分布于皖西大别山的海拔800~1700米的中山地区。

棕壤为一种盐基不饱和而又无灰化特征的土壤类型,适宜发展松树、杉树等用材林。

〔石灰(岩)土〕
安徽省石灰(岩)土面积36.26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3.5%。

主要分布于全省的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和条带灰岩构成的丘陵低山上。

植被为散生灌丛草地及稀疏乔木。

石灰(岩)土是非地带性土壤,在形成过程中除了碳酸盐类矿物遭化学溶蚀外,其余矿物未受强烈风化,云母类矿物脱钾不深。

石灰(岩)土适宜多种作物和喜钙果木生长,但要注意水土保持。

〔紫色土〕
安徽省紫色土面积18.57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79%。

除阜阳地区和淮北市外,其他地区都有分布,但以皖南的休宁——屯溪盆地两侧的低丘岗地最集中。

紫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仅发育在紫色岩上。

植被为稀疏灌木,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易水土流失。

受母岩影响,紫色土的形成过程中,物理风化强,化学风化弱。

紫色土是幼年土壤,经长期耕作后,肥力会明显提高,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石质土〕
安徽省石质土面积6.07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0.59%。

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陡坡和山脊部位。

石灰土是幼年土壤,土层厚度小于10厘米,非常浅薄,植·
·
8
4
被覆盖率低,极易水土流失,只能作林业用地。

〔粗骨土〕
安徽省粗骨土面积121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68%。

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粗骨土也是一种发育程度差的幼年土壤,比石质土发育程度稍高。

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适宜作林业、牧业用地,已开垦为耕地的应停垦还林或种草。

〔山地草甸土〕
安徽省山地草甸土面积很少,仅0.0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0.008%。

零星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之颠及局部洼地。

山地草甸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是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山上部草甸灌丛植被下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由于地处高寒,山地草甸土利用困难,要注意植被保护。

〔砂姜黑土〕
安徽省砂姜(礓)黑土面积164.73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5.91%,集中分布于淮北平原中南部的河间洼地和淮河以南的浅平洼地上。

砂姜(礓)黑土含有腐泥状黑土层和潜育砂姜(礓)层,土体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具有易涝、易旱、僵、瘦、渍特点,是安徽省最严重的低产土壤。

在利用上要加强综合治理,改良土壤性质。

〔潮土〕
安徽省潮土面积11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44%。

全省各地都有分布,相对连片集中的有淮北平原黄泛区、沿淮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

潮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是江河冲积物受地下水和旱耕作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潮土一般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水稻土〕
安徽省水稻土面积241.53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3.32%。

遍布全省,但90%以上分布于淮河以南。

水稻土是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土体受还原淋溶、氧化淀积和水耕熟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

土体中有机、无机物质不断积累、转化和迁移,剖面上发生明显差异,形成特有的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漂洗层等发生层。

水稻土适宜水稻种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