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

美学

美学Ⅰ.简介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专著《美学》(Aesthetica),标志着美学摆脱了哲学附庸的地位,而一跃成为独立的学科。

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对象世界的一种客观属性,但这种属性又只有人才能发现和欣赏,只有对具有美感经验的人才有意义。

因此,美与美感、与人的审美心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人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美,这就是艺术活动。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第一句话就指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所以美学这门学科,传统上包括三个分支,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理论。

西方美学自黑格尔以后,绝大多数美学家对于传统的哲学美学不再感兴趣,而着重于对艺术现象和审美经验进行各种历史的和心理的分析研究。

我们说,对美的本质、审美规律以及对美的各种具体现象的探索与解释,只能从具体的审美活动出发,通过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来获得答案。

人类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美学研究的对象,在对这些对象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学学科体系。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学科。

而从美学需要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角度看,又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或是研究美的学科。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

这种看法在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影响最大也最深远。

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以苏格拉底的名义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

而希庇阿斯的回答却只是“美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柏拉图指出这个答案把美和美女等各种各样具体的美的事物混为一谈了。

他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要问“美本身”是什么,但美女这些美的具体事物并不等于美本身。

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因而也可以叫艺术哲学。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的黑格尔。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多次讲美学课,他去世后他的一些学生将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名为《美学讲演录》。

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

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

这个传统是从17、18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的。

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不存在。

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哲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

据此,美也是这样。

“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常常表达对对象的一种赞赏、赞叹的情感,但由于对象的具体情况很不一样,主体的情况、状态也不大一样,所以使用同样的“美”这个判断词,意义也就不一样。

当代中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说过:“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活动。

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希纳(1801-1887),从实验心理学角度研究美感。

精神分析美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1939),用无意识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例:达·芬奇《蒙娜丽莎》【图1】)3)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将其学说改为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以后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

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一)对美学学科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的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美学的对象既不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也不是与对象毫无关系、完全由人决定单纯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而是“审美”现象和活动。

如果从字面上说,所谓“审美”,“审”作为一个动词,就一定有发出动作“审”的主体,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或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同样“审美”作为人的一种特殊活动,也不能没有被“审”的对象,“审”这个动词,必定是有一个作为美的对象(客体)被“审”,这就决定了没有离开对象的、纯粹的审美主体。

美学为什么把自己研究的对象定位为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答:美学的对象既不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也不是与对象毫无关系、完全由人决定单纯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而是“审美”现象和活动。

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或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

如果离开了人,根本无所谓美不美。

审美现象实际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那么“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两位一体的。

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同样是审美活动中的现象。

注意:并非所有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否则就容易把审美现象泛化、无限化了。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二)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1)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无论艺术创造或艺术鉴赏,都是审美活动的不同方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但是只有我们在时进行创造和欣赏时,艺术品才作为审美对象对我们呈现为美的。

艺术并不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2)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它一般分为两种: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的美,如沟渠纵横的田野、层层叠叠的梯田、渔帆点点的江湖、精心修剪的园林等等;另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的美,如波涛滚滚的大海、群星灿烂的夜空、巍巍高山、茫茫雪原等等。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成果。

自然美以及其他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是美的。

3)科技美:即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

科学技术的美也是在科学家的创造活动中,在科学家与对象建立了审美关系时生成的审美现象。

4)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美,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

当然这只是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某些部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审美化,而不是整个日常生活都审美化了。

日常生活中更普遍的现象是只具有审美因素,但还未构成审美关系,真正成为审美现象。

(三)审美形态的多样性: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惊颤。

“丑”相对于美而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向美转化,有其独特、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常常成为艺术重要的表现对象。

德国传教士花子安1875年谈到“丹青、音乐”“皆美学,故相属”。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文翻译的《维氏美学》出版,也是用“美学”一词来翻译Asthetik的。

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总之,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人的审美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了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人类的知识大体可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美学不是科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

(一)为什么把美学划入人文学科,而不归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不仅成为整个人生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始终与人的生存实践、人的生活活动、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美学所面对的审美的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社会现象。

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现象总是呈现为客观物化形态的社会关系,总结的一些规律。

而人文学科则更多关注的一些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社会科学不能完全涵盖的东西,美学就属于这样一种人文学科。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自然科学研究追求对客观事物属性规律的精确掌握,因此,采用观察、归纳、实验的模式;社会科学研究力求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忌主观的参与和情感的介入。

人文学科则不同,它更多关注人的精神现象,而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

因而往往要求研究者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

在研究方法上,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走精确量化的道路,比如社会科学研究常常采用调研问卷、量化统计和运行模式设计等方式进行研究。

而量化的方法在人文学科就很难行得通,对美学就更加不适用,因为形形色色的审美现象本质上都是幽深微妙的精神现象,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审美心理、审美经验都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这些都是无法用哪怕最精确的量化方法加以测定的。

因此,美学只能归入人文学科,而不能归入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

(二)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哲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介入和融合。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而且只能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Asthtik)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正式建立。

(一)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例:鹰鼎【图3】,《拉奥孔》【图4】)1)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

在生产领域中由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如:形状的对称、均衡、线条的生动、流畅,颜色的和谐、变化等。

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譬如悲剧意识就是比较高级的审美意识。

一生下来就要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个问答典型地体现了古希腊人的悲剧意识,即对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恐惧感和无可奈何。

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也觉醒得很早,对人生中悲剧状态也具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领悟和理解。

如《诗经》和“楚辞”以及《庄子》中都有对于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表现出无奈和感伤的悲剧意识,都对于人生的终极结果表示了疑问,对于生死离合从审美角度上进行了把握和描绘。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如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他认为,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