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父亲母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

写父亲母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

写父亲母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写父亲母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父亲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农民,孕育了我们六个子女,由于时代的不同,为一家人的生计最终因劳累得了不同种类的疾病,最近因母亲的病让我懂的了很多,因我长年在外打工,对父母有点陌生,最近一次回家是11年的4月份,看到母亲哪花白的头发,父亲一步一拐的背影我不忍默默落泪,我是家里的长子,按理应该是在家尽孝,可我天生不愿呆在那个山村。

我的父亲在改革前一直是村里的干部,我记事时起父亲就是生产队长,在我6岁时亲眼目睹生产队的一次换届选举,在以前的老房子内进行的,由全队社员投票,是把三个候选人的名字放在桌上,每个名字后面放一个碗,投票人每人一个玉米粒,投入你心目中的那个人,这次我父亲又当选了生产队长,父亲后来又当选了大对长,只到改革开放后再任村主任等等,在父亲办公处理事情时,家里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

我的母亲是一个篾匠,在家里为生产对编织竹制农用工具,供生产队的社员们生产使用,也为了方便照顾我们几个。

我们家庭有点特殊,奶奶的前夫在旧社会被土匪打死,留有一个儿子,后我爷爷入赘生了我的父亲,在父亲20岁时我大伯去世,那时我大哥9岁二哥5岁,大妈带着小儿子改嫁。

大哥二哥就由我爷爷奶奶、父亲和母亲共同抚养,我奶奶最偏袒二哥了,当时我很怨恨奶奶,不管有什么吃的都给二哥吃不给我们吃,现在我明白了奶奶的用心。

爷爷在我记事时就双目失明,不过爷爷也最喜欢我,不管是谁欺负我爷爷都会为我出头,也因为这个原因在我8岁以前我是无法无天,至于小学的老师都不敢说我,最后就成了我在周边有名的坏孩子,经常在路上挖坑,看到谁去厕所大便就往粪坑里扔大石头等等。

我的改变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改变我的是我的母亲,是在我转学之后的下半年,我一直都是一年级,8岁那年是第三个一年级,非常的厌学,天天逃学带着一帮同学在山洞里玩耍下棋,下河洗澡,邻居的孩子还因为我挨了不少我爷爷的打,呵呵不好意思啊。

这样持续了一月有余,后来老师家访,问我母亲为什么不让我去上学,母亲说我每天早上都是按时出的家门和同学们一期去的,母亲没有问我学习的情况,第二天早上就在后面跟踪我们,当我发现后只有硬着头皮往学校走,到了教室门口我不敢进去,因为一个月都没有踏过校门,非常的陌生,我母亲在学校门口用一根竹干打我,我的性子相当的硬气,怎么打我就不进教室的门,最后把一根比大母指还粗的竹干打成了竹条,我始终都没有告饶,最后是老师把我抱进教室,就这样我接下来夺的了全学区考试第一,还奖给我一只抽水钢笔和奖状,还领到了红领巾,从二年纪起一直到初一我都是班长。

第二次改变是在我21岁那一年,我在外漂泊了三年后回到家,父亲母亲没有一句埋怨,我记得回家的第一晚是父亲陪我睡,和我讲了很多那几年家里发生的事情,父亲很开心,而我没有说一句话,我只是默默的听,我也没有把我那三年的苦说给父亲和母亲,那时的我很懵懂,不懂父亲母亲的爱,总是不爱和他们说话,有很多的怨恨,总觉的贫穷是父母的原因,只到我再次走出家门,只到现在永远的走出家门,把他们孤零零的留在那蔽塞的小山村。

我现在也为人父,有一个美好的家庭,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只有当了父亲才理解当年父亲母亲的心酸,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痛苦,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其实父亲母亲所付出的一切并不需要回报,当我理解了父亲母亲,我深感惭愧,后悔当年没有好好的和他们交流,后悔当年无知的决定,后悔一切的后悔。

我那伟大的父亲母亲!我希望您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写父亲母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淘尽记忆,才明白——一辈子的生活琐碎啊,是父亲母亲之所以伟大的最好诠释……母亲总是说这样一句话,她说她是个有福气的人,想要个儿子就生了我,想要个闺女就生了妹妹。

每当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总是流露出深深的满足,好象她的幸福的天空里只有两根柱子,一根是她的儿子一根是她的女儿。

父亲则在一边不言不语,偶尔抬头看看唠里唠叨的母亲,也总不放下手里的活,不是编个箩筐,就是磨磨菜刀,再不就是拾掇拾掇生了锈的手电筒。

我一直都以为父亲母亲的搭档是上帝的杰作,天造地合的一对。

尽管母亲时不时的发表她的愤慨:“我算倒了霉嫁给你这个猪头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而父亲不论听到什么批评,总是那句恒古不变的答复:“嘿,嘿嘿”。

他的笑很有特点,眼睛眯成一条缝,双唇拉开,露出锈迹斑斑的门牙,双手很不好意思的在襟前搓呀搓。

母亲爱唠叨,东家长西家短,肚子里总有发表不完的题材,说到尽兴处,嗓门会很高,脸笑成一朵花,手舞足蹈.父亲则言语很少,总是一边干着手里的活――有时坐在堂屋的马扎上,有时干脆坐在地上――一边充当母亲最忠实的听众.母亲说多了,听不到父亲的应答,就停下大声嚷“猪头,我给你说话你听没”,父亲就说“嘿,嘿嘿”,母亲便又满意的继续讲。

父亲和母亲都52岁了,前28年是伙伴,后24年是夫妻。

姥姥家和奶奶家只隔一条两米宽的小街,奶奶生了两个儿子,姥姥生了两个闺女。

据说父母出生前姥姥和奶奶商量,如果奶奶生的再是儿子姥姥生的再是女儿,就换。

等到母亲出生时,父亲已长的白白胖胖,于是奶奶就舍不得换了。

现在看来,换不换都一样:父亲做了姥姥的姑爷,母亲做了奶奶的儿媳,各得其所。

如果用母亲评判幸福的标准,奶奶和姥姥都不是幸福的人。

其实,生活就是一部折子戏。

父亲母亲的戏一唱就是半个世纪,虽然时常闹的鸡飞狗跳,但也一路携手走到了今天。

很小的时候,村里老人们就将我一个同学的父母挂在嘴上,说他们感情如何的好,从来没红过脸。

那时的我也真羡慕我的同学,有个太平的家,不象我,时常经历一场由于父亲的窝囊而引发的母亲“大打出手”的武戏。

直到若干年后的一天,我的同学被一纸离婚协议判成了单亲孩子,我才恍然大悟:父亲母亲的“文争武斗”对于我们的家庭是多么重要啊!有时会觉得母亲象个暴君,父亲象个公公,但更多的时候觉得他们就是生活这台戏的一对双簧演员,只不过站在前台的多是母亲,藏在幕后的多是父亲。

就拿我的学习来说。

我从小是个要强的孩子,但凡考试必争第一。

但千里马总有失蹄的时候,一不小心也会名落松山。

这时母亲总是急红了眼,冲我大声批评,说到动情处免不了泪花流,捶胸顿足的伤感自己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

父亲则等不到母亲说完就走过来,一边嘟囔“干啥跟个孩子”一边对我说:“没事的,没事的,不就一次考试嘛,好好学习下次考好就是了”。

母亲怒喝的时候,我还觉得委屈,等到父亲一说话,我也就泪花流了,立时觉得母亲批评的对,父亲也对,就自己错了。

父母这种一黑一白松紧结合的教子方法比起其他孩子父母的混合双打来居然有效的多。

打我懂事起就觉得父母是两架机器,父亲是挣钱的机器,一年到头在外边奔波,而母亲则是操持家务的机器。

两架机器一年也见不了几面,偶尔父亲修书一封,也仅是“儿子学习怎样女儿听不听话”云云,全然没有夫妻间的甜言蜜语。

但有一次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父亲在外边因工打伤了手,不得已截去一个手指。

消息传来,母亲连夜去看望父亲。

就是我的母亲,一辈子没出过村子那一亩三分地的她,独自一个人从河北到了山西。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逢人就问见车就上一路不知东南西北”,居然在千里之外找到了父亲。

回来后母亲只说了一句话“你爹瘦多了”,就泣不成声了。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父亲对于母亲来说是多么重要。

其实,爱并不需要时时表达,只要它存在,总有它表达的方式和时机。

后来沿途的见闻一度成为母亲讲给我们的新闻。

最有趣的一段是:母亲上了无人售票的公交车,却没有投币。

司机说,“你,那位妇女,怎么不交钱?”母亲说,“交多少?”司机说,“一块”。

母亲就将一块钱放在司机旁的垫子上。

司机瞪她一眼,用嘴指了指投币箱说,“放那里”。

母亲说,“我把钱给你,你爱放哪里放哪里!”一车人都笑了,司机也只能苦笑一下。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发脾气,不仅不对母亲发,对我们也很少。

但有一次却听说父亲在千里之外打架,还将人打的满地找牙。

我说什么也不信。

父亲敢打人?!母亲却乐呵呵的说,你以为你老子什么好东西!直到我们长大以后,母亲才开始陆续的将父亲的事说给我们。

父亲年轻的时候,不仅是个赌徒还是个酒鬼。

多大的赌注都敢下,一个人喝二斤白酒脸都不红。

但自从有了母亲有了我们,他就突然开始变了,不仅不再赌钱了,连酒都忌了很多年。

和父亲一起在外地干活的村人说,“你爹?一顿饭两个馒头一块臭豆腐,牛b”!我们拿着父亲挣的钱,吃着母亲种的粮,听着他们的淳淳教导,磕磕碰碰的考上了大学。

用老人们的话说就是,八辈子没出过一个秀才的村子终于出了一个。

现在母亲已经不再以儿女周全为荣了,更多的是笑逐颜开毫不谦虚的说,“我儿子,我闺女,大学生,在城里上班,哈哈”。

父亲则边听着村人对他有福气的赞美边点头符合,“嘿,嘿嘿”。

父亲恢复了喝酒的习惯,高兴的时候自己都能喝醉。

母亲也不怎么发脾气了,面对父亲她总是说,辛苦了一辈子,老了,就个喝酒的爱好,管他干啥?写父亲母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我的老爸七十八了,身体很好,无病无灾,无不良嗜好,平时白天就听那台老掉牙却舍不得丢的收音机,养花养鸽子,做饭洗衣,晚上看电视新闻,可能是因为他当过兵的缘故,对战争类的电视连续剧特别偏爱,偶尔也说起他在西藏当兵剿匪的故事,虽然只是偶提,但说起时脸上总有些得意之色,对西藏,他还是很神往的,总想着有那么一天约上他的战友一起回当兵时呆过的地方去看一看,不过,活着的战友不多了,余下的也都身体不怎么样,高原气候可能受不了,就他一个人去也没意思,所以一直只是神往一下,说说而已;我的老妈是个很潮的人,快六十四岁了,虽然身有残疾,腿脚不便,但意志却不输正常人,她退休后,告别了上班时的正统和古板,学会了玩麻将,和一些退休老太太们怡怡情,更难得的是她居然学会了电脑,qq聊天、偷菜、养qq宠物等,还用qq教育和挽救了一些迷途之人,她的一生,是和病疼拼搏的一生,是工作学习的一生,是充满爱心的一生,是努力奋斗的一生,她身残志坚,一身正气,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平时因为忙,即便我和父母同住在一个镇上,也没常回去看他们。

有那么一天,正好休息,好久没去看他们了,便抓起电话给父母家打了过去,电话那头是父亲的声音,我对父亲说:“喂,爸,妈呢?”父亲说:“她去买菜去了。

”我笑着说:“正好,叫她多买点儿,今天你家的儿王要到你家吃饭,好酒好肉的弄点儿,中午你的儿王要陪你喝一口。

”父亲连忙说:“要得,早点过来,别象前几次那样整好没得人吃得,还有,记得准时,我才不管是是不是儿王,过时不候。

”到了上午11时许,正准备往父母家中走的时候,突然接到电话,单位领导叫我马上到园区现场处理一点事情,由于电话里说不清楚,我立即奔赴现场,开始以为那事情处理起来用不了多少时间,可是,我错了,一扯就两个小时,居然忘了告诉父母亲,直到父亲打电话来问我到了哪里了,我才一拍脑门子:“哎哟!不好意思,爸,我来不了啦,有事,真的有事,而且是急事,下次吧,下次我一定陪你喝酒吃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