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秦彬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秦彬
外国在华贸易商的设立情况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其他国家 合计
1936年贸易商数
501 400 123 293 286 1603
其中进口商数
262 193 56 108 152 771
已查明设立年代的进 口商其中建立在:
182
105
41
77
117
522
1900年以前
39 2 3 14
9
67
1901-1910年
蒋介石的“援助”。 借款无疑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最简便的方式,但正因其与政治 相结合,产生了极为复杂的结果。帝国主义对中国借款的发展历史 也就是它们在中国争夺霸权和它们中国的封建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
相勾结的历史。
【2】铁路和矿山投资:
外资铁路和矿山的出现表明外国在华资本趋向于固定投资, 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进一步殖民地化。铁路是使落后国家卷入世界 资本主义流通范围的重要因素。往往是某一条铁路由哪一国贷款 修建,那一国的势力就在此区域迅速扩张,形成一个经济统治中 心。铁路方面,自1895年起至1898年11月止,三年间帝国主义列 强在中国掠夺了长达六千四百二十里的铁路投资权利。其中英国 帝国主义占二千八百里,沙俄占一千五百三十里,德国占七百二 十里,比利时(背后为俄法集团)占六百五十里,法国占四百二 十里,美国占三百里。矿山方面,如不计九一八以后的东北,帝 国主义在中国所获得的矿权前后不下九十处(英国约十八起,美 国三起,法国约十二起,德国九起,俄国八起,日本不下四十二 起)。但重要的外资矿山却大都是它们自中国人手中兼并或强占
过来的。 这些铁路和矿山的出现并非中国工业发展的结果,而是以帝 国主义瓜分中国,取得地区的独占权为前提的,铁路权利和矿山
权利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标志。
【3】银行投资:
帝国主义时代,银行的作用已根本改变了。其主 要任务已不是替工商企业担任支付中介,而是与工业 垄断资本溶合在一起,成为财政资本统治的中枢。因 此其在华银行也就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输出的指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计算机学院 04010103班
秦彬
鸦片战争之后至甲午战争之前,为帝国主义对旧 中国商品输出时期。
甲午战争之后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为资本输出 时期,也即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金融统治形成和发展 时期。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扩张进程。
(二)资本扩张特点,以揭示帝国主义对旧中国金融统治。
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资本
单位:百万美元
1902年二十 1914年一战 1930年九一 1936年抗日
世纪初期
前
八事变前 战争前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帝俄 其他国家 合计
344.1 79.4 211.6 300.7 53.6 450.3 69.6 1509.3
664.6 99.1 282.5 385.7 290.9 440.2 92.7 2255.7
较为强有力的竞争。
资本扩张进程: (一)初期的外国资本:
鸦片战争以前,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行”,可能 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的第一个重要企业。其次是1818年在广州设立的 美商旗昌洋行,它是十九世纪美国在中国最大的商业机构。1834年 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独占权被废止的前后,英商来中国的日益增多。 怡和洋行(1832年)、仁记洋行(1835年)等大公司都在此时设立。 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因此资本主义
航业。
工矿业方面
列强在中国资本性质的转变的最明显表现是外国工业企
业的设立。甲午战争以前,列强还未在中国获得设厂权,但
外国资本所设立的非法工厂已达一百多家,其中英商约63家,
美商约7家,
俄、德、法商约三十三
家。而外国
这段期间德在华投资,
基本上集中
于船舶修造和以丝茶为
主的出口商
品加工两个部门。这段
时期的设厂
这时都还不曾出现。
(二)帝国主义的资本扩张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是外国资本侵略中国的一个转变时期。 此时资本主义列强已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已不只是商品输出,而转为资本输出;其在中国的活动也就 不能满足于经济权益的一般竞争,而是要求瓜分中国,树立自
己独占的殖民地。 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生的。由于这一战 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开设工厂、开采矿山和建筑铁 路的权利,获取了“租借地”,强划了“势力范围”。就如列 宁所说:“欧洲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不过它们开始 不是公开地瓜分,而是像窃贼一样鬼鬼祟祟地瓜分。它们偷窃
14 9
7
5
13
48
1911-1920年
28 23 5
1
21
78
1921-1930年
63 43 12 22
49
189
1931—1936年
38 28 14 35
25
140
【5】工业资本投资:
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获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权利,工业投 资迅速增长起来。
首先是它们以前在中国非法设立的重要工厂开始改组扩大,逐 渐变成了垄断性的大企业。如英商耶松船厂于1900年与祥生船厂合 并,增资到五百七十万两,1936年它又与1903年设立的英商瑞熔船 厂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资本扩充到一千四百万元,成为上海最大的
活动,虽然基本上不是
以输出资本
为目的,而是作为扩大
商品输出的
补充手段,但设厂本身,
终究是投资活动。从而所有关于资本增殖的规律,在这里都
要发生作用。特别许多重要的外国侵略企业一开始就在中国
获得了垄断的地位,因此同种企业在中国所获得的利润,往
往比本国高出很多。而利润的资本化,也达到了十分惊人的
程度
金融业方面
关键字: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资本扩张 金融统治
总述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通过各种方式侵入中国,使中国 一步一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金融方面,其垄断统治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经 过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 和财政”,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残酷统治的一个重要
手段。
具体说,甲午之前逐步建立,甲午后到1927年前有进一 步发展。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外国资本虽在金融领域仍具垄 断地位,但其影响逐步衰落,咎其原因首先在于国内外局势 的动荡、变化,其次是南京国民政府着力加强对经济的统制、 垄断,金融统制、垄断是首要领域从而削弱了外国资本在中 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再次是中国民族资本金融势力的发展 尤其是一战至3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形成了与外国资本的
船厂。 其次,二十世纪开始时,租界公用事业的发展极为迅速。 再次,更明显代表帝国主义在华工业的新性质的是外国棉纺织
工业的建立和扩张。
到1936年关内约有外国工厂八百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在二十 年代和三十年代设立的,情况如下表:
外国在华工业企业的设立情况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其他国家 合计
1936年工业企业数: 142 67 18 29 39 295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的逐步发展, 银行作为现代金融机构也随之进入中国。
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两地设立分支机构。
1847年在上海设立分行,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
50年代又有汇隆银行、呵加剌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4家 英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
60年代又有4家小银行进入上海。法兰西银行是60年代进入中国 的唯一非英国银行
汇丰银行于1864年8月创立,是总行设在上海的第一家外国银行
1865年3月和4月香港总行和上海分行开始营业,此后发展很快
70年代中叶汇丰等英国银行在中国形成垄断地位。
土地方面
1853年英、美、法等国趁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机 会攫取了上海外国人居住地区的行政权,确立了租界 制度,并趁中国地主富绅大批逃往租界避难时开始了
利华兄弟托拉斯的中国肥皂公司(1903年)
通用电器公司(1908年)
亚细亚火油公司(1913年)
美国的美孚油公司(1894年)
大来洋行(1905年)
美国钢铁(1909年)
乃至美国钞票公司(1908年)等,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即 在中国设立了机构。而持续到1936年,不算日本约有一千六
百多家外国贸易商地 约值六百七十万两,美租界约 值一百三十五万两,到了1899 年英租界的土地增值到二千三 百三十万两,美租界增值到一 千四百三十万两了。于是土地 和航运(轮船、码头、仓库等)变成了这一时期列强在 中国最重要的投资。
小结:这时期西方列强还是处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 特征的资本主义时期。它们在中国的企业和财产虽然已 具有了殖民地投资的性质,但还不同于后来的帝国主义
列强在中国的投资是很有限的。
列强与中国的贸易并不是普通的国际贸易。当它们要求打开中 国门户的时候,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大规模地向海外扩张的时期。
鸦片战争的结果,列强在中国开辟了上海、广州、福州、厦门、 宁波等“条约口岸”,它们掌握了中国的关税,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和内河航运权,不久又获得了土地永租权。
航运方面
已查明设立年代的工
业企业其中设立在: 60 38 11 14 16 139
1895年以前
70 0 3
0
10
1895-1910年
14 2 3 4
5
28
1911-1920年
14 11 1 0
2
28
1921-1930年
16 21 3 6
8
54
1931-1936年
94 4 1
1
19
综上,将一战、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等几个历史阶段作为基期 来分析帝国主义在华资本扩张如下表:
挥机构和执行机构。
其任务为:掌握中国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国的财 政;投资于铁路和矿山;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 来壮大自己的资本,削弱中国的资本;操纵金银、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