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要求】1、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主要指“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2、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作用;3、理解法律在人类生活中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罗马法的影响教学难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过程推进新课多媒体显示: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在这一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阶段,但都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因此罗马法实际上就是奴隶制社会的法。

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问题情境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公元前8世纪,罗马建城。

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

在共和国中,贵族垄断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

在政治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执政官来自贵族;为执政官提供咨询的元老院成员来自贵族;公民大会中,大多数的票都操纵在贵族手中。

经济上,贵族大量侵占由国家征服而得来的公有地,平民却得不到公有地的分配,大多数平民缺地少地,生活困苦。

连年不断的战争也加重了平民的兵役和赋税负担,致使许多平民负债破产,沦为奴隶。

罗马共和国的实质就是贵族共和国。

这种平民与贵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与权利等方面的不平等必然导致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冲突。

师生互动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来解决冲突呢?如果处于现今社会,你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或手段去解决冲突纠纷呢?生: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师:对。

在当时的罗马共和国有法律,但只有习惯法,并且存在很大局限性。

多媒体显示:习惯法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却为一般人接受并默认的社会法则。

习惯法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法律本身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法官又多为贵族所担任,他们利用职权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平民也受不到公正的待遇。

虽然有法,但实际上人治大于法治。

问题探究:如果你是生活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平民,为了维护和争取自身的权利,你会怎么做呢?合作学习: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习惯法的局限性为切入点考虑,为了避免贵族滥用职权和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应该制定书面形式的法律取代原来的习惯法。

过程评价:制定成文法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做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共和国早期的平民也的确多次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编纂成文法。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段,得出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多媒体显示: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问题探究:如何认识《十二铜表法》?多媒体显示:第三表(执行):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在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

第八表(私犯):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第八表: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十表(宗教):出丧时,妇女不得抓破面容,也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第十一表(婚姻):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合作学习:请同学们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分组讨论:从这些条文中,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十二铜表法》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根据五段材料把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讨论一个条款的内容,派代表总结观点。

思路引领:(1)对第一段材料,教师可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如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个条款是针对哪类人提出的?在平民与贵族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对应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从此对应关系可看出这个条款的实质是什么?有哪些积极意义?根据第三表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针对平民提出的。

在贵族与平民、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中,绝大多数情况他们的对应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贵族——债权人,平民——债务人。

表中规定债权人可以把债务人拘留在家中,用皮带或脚镣拴住,实际上是保护了贵族的权利。

进步的地方体现在,表中规定了脚镣的具体重量,使量刑有法可依,避免了贵族滥用职权。

(2)第八表的内容,主要是保障和尊重了罗马社会公民的人身权利,有利于罗马社会的稳定。

(3)第三段材料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体现的打断平民与奴隶的骨头所需罚金的不同使学生体会平民与奴隶地位的不同,从而分析古罗马的社会性质。

明确的罚金数额又有哪些积极意义?从材料中可以判断出当时罗马的社会性质是奴隶制社会。

表中明文规定奴隶主贵族可以用私刑惩罚自由人和奴隶,而仅仅只要付出几百阿司的代价,说明这个条款还是保障了贵族的权利。

但也明文规定了偿付的具体数额,对贵族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力。

表中还规定对打断骨头的自由人和奴隶,偿付的数额是不一样的,说明奴隶的权益很少得到保障,更说明了罗马社会的奴隶制性质。

(4)根据第十表的内容,可以看出在自由民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

(5)根据第十一表的内容,贵族与平民是不平等的。

过程评价:同学们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内容广泛,法律条文清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但根本上还是代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且不说《十二铜表法》的制定者是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而且在条文内容中也处处体现了贵族意志。

规律总结:问题情境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罗马早在共和国时期就开始对外扩张,首先吞并了周边一些城市,此后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向南扩张,打败了南方的萨莫奈人,征服了中部意大利。

接着继续南扩,打败了希腊殖民城邦,征服了整个意大利。

在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后,罗马的势力向地中海西部扩张。

公元前3世纪中期,打败迦太基,占领西西里以及与意大利之间的岛屿,并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省。

通过三次布匿战争,彻底打败了迦太基,完全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罗马在战胜西地中海的强国迦太基后,便向东地中海地区扩张。

在此期间罗马运用外交和军事力量,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便控制了东地中海地区,达到了称霸地中海的目的。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偌大的地中海俨然成了罗马帝国的内陆湖。

版图的扩大也带来了新问题。

多媒体显示:面对如此巨大的版图,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的众多,管理事物繁杂。

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问题探究:庞大的罗马帝国面临着哪些问题?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相关内容,请学生总结。

(1)不同民族的矛盾。

(2)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

(3)商品贸易发展中,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矛盾。

问题探究:导致这些矛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思路引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公民法的含义可以看出公民法存在哪些局限性?从含义中可以看出,公民法仅限于保护拥有罗马公民权的人,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那些在罗马版图扩大过程中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因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

因此,公民法的局限性导致了前两个矛盾的产生。

第三个矛盾,同样是由于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带来的。

罗马在统一意大利后并未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被征服者的不同情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与罗马关系较好的拉丁城市可以获得全部或者部分的自治权;而在罗马征服过程中强烈抵抗过罗马的城市则在被征服后降为降民,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

在罗马帝国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民因其地位不同享受的权利也不同,同时政治上的不同权利也扩大到经济领域,随着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政治经济纠纷层出不穷。

可见,这些矛盾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随着罗马帝国版图地不断扩大,公民法越来越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

问题探究:如果你是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面对这些问题你将如何解决?合作学习:请学生讨论。

思路引领: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上面分析的罗马帝国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1.扩大罗马公民权,使更多的人拥有罗马公民权。

2.在法律条文中加入一些新的条款来调解政治特别是经济方面的纠纷。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相关内容。

在教材中找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到底是怎样来解决帝国面临的困境的。

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随着这种区别的消失,公民法逐渐发展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

并且内容方面也的确增加了一些调解经济纠纷的条款,它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规律总结:3.形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完成。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最后一段。

思考哪些人在罗马法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多媒体显示:哈德良皇帝:把以前行政长官的一切法令汇编成册,批准其为永久敕令。

作为帝国的法律基础,只有皇帝才有权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

罗马的立法权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在哈德良时期还形成一种规范,即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

查士丁尼:设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律。

过程评价:罗马帝国前期是罗马法发展的鼎盛时期,皇帝们都十分重视立法工作。

除了罗马皇帝外,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解释和充实罗马法。

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规律总结:过程评价: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大致发展脉络:首先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在成文法的发展过程中,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接下来是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最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完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用网络结构图可以表示如下:问题情境3: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多媒体显示:罗马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罗马法是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教师可联系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使学生明确:中国现行的法律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广义的罗马法也是由一系列法律制度共同构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罗马法的形式、整体结构、核心内容方面引导学生思考罗马法内容的其他组成部分。

多媒体显示:(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

(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问题探究:从以上材料中可看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可以看出罗马法是保护私有财产和商品生产者利益的,其核心内容是承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