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惊雷一声响,辛亥革命谱华章
——辛亥革命
内江六中高中历史蒋郑发指导老师:李祖斌
讲课时间:十五周周二第一节授课班级:高16届15班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学科内联系
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因此,本科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学习者分析
1、高中学生思想已处于逐渐成熟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引导,感悟历
史;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涉及相关史实,为高中学习奠定了一定知识基础,相关知识可以有学生自我回忆思考。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主要以教师教授和学生自我感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革命背景方面由学生
回顾以往知识完成;将学生设定为辛亥革命参与者,让学生作为革命主体完成革命准备内容梳理;关于辛亥革命过程通过连线题方式完成教学;在对于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失败原因探究中以材料分析把握为主。
2、课堂首先创设情景,进行学习气氛渲染,结合相关知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得出
相关结论。
3、最后,提炼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奋斗不止,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方法与过程:
1、了解辛亥革命发生背景、过程,中华民国建立概况;
2、理解《临时约法》体现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和作用;
3、了解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4、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里程碑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革命对中国的改变,认识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信息,如何进行事件效果前后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的原因。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思想和进步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设置法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教师讲述中国民族危机的状况,引入背景介绍一:革命背景及准备
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问题:如果你是革命参与者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做准备?
革命者准备:思想传播、革命组织、武装起义、利用时机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本环节由学生看书后,连线完成。
三: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
师: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先后15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但是这时候他们也还是各自为战,独立是从清政府独立了,但是他们归属于那个新政权还不知道,所以在这一系列的独立之后,独立省份都是一种相对分散的情况。
直到1911年12月孙中山回到中国。
各独立省份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请大家阅读教材51—52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
师:为了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同时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膨胀和复辟帝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3月颁布《临时约法》。
那么,《临时约法》如何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又是如何防止封建帝制复辟呢?
师:几者之间相互牵制,有力限制政治权利的集中。
《临》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此后的历史虽有波澜,但总体上任然沿着辛亥革命开辟的民主之路继续前行。
它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四、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过渡)最终,袁世凯还是复辟了帝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窃取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走向失败。
那这是为什么?
五、革命后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来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具有独断性、随意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的重要政治决策,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皇帝拥有一切国家大权,人民也仅仅是被奴役被压迫的阶层,没有一点自身的政治自由。
这就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特征。
材料二: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师:大家对比一下,传统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和人民权利与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民主共和整体的特点,感受一下革命给中国政治带来的改变。
变革:
合作探究:以“政治”为范例,对“思想”、“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小组合作探析。
学生时间:“我眼中的辛亥革命”为题,即兴演讲。
(成败)
师:对于辛亥革命,有人认为它是成功的,因为他毕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变;而有的人认为他是失败的,因为它不仅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其反帝的目的也没有实现,更没有实现“平均地权”这一土地纲领。
有的人看到革命胜利的辉煌,也有人看到革命血腥与悲壮。
那么在你眼中,辛亥革命又是怎样一个模样?我们就来聊一聊大家眼中的辛亥革命吧。
情感深化:感受革命志士牺牲精神。
展示辛亥革命中牺牲的革命者,让学生感受先烈为民族未来,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结语:1911年中国大革命,革命党人,十几年持之以恒的宣传革命,才唤起来了全民
族的觉醒,为了民族的未来,太多的革命志士牺牲了自己,把幸福的希望留给了世人,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血腥只是让革命者更加抱定必死的决心,却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心中坚定的信念。
徐锡麟刺杀两江总督未果,被剖心而死,临刑前神色自若“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无憾。
”34岁的生命历程,如流星陨落?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写下“秋风秋雨秋煞人”七个字,那时他心中难道只惦记满目疮痍的国家,就从为闪过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安眠黄花岗的林觉民《与妻书》“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也”,为革命的情与爱、生与死写下最好的注解。
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革命的火炬从农民阶级手中传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经历风雨由亮变暗,但从未熄灭,它燃烧的是革命志士的热血,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的方向。
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又该去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在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社会背景
二、革命的准备
思想传播革命组织
武装起义利用时机
三、革命的过程
四、中华民国与《临时约法》
民国时间:
国旗:
性质:
《临时约法》
内容:
意义:五、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清帝退位——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的结束
窃取的原因
六、革命之后的社会变革
政治民主化思想民主化
社会更开放文化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