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
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
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1.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的角度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
2.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硝酸的化学性质
主题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P81-82 有关内容:(1)综合评价人类固氮活动的利与弊。
(2)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3)如何减少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