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敷法
热敷法简史
热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及擒方”。
《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
到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汁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
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辩证原则
中药热敷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使用安全、操作简便、近期疗效明显。
它主要是通过芗与势力的协同作用。
使药物更有效地经皮肤吸收,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药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
中药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中药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直达病所,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适用范围
1.各种软组织损伤痛。
2.糖尿病足。
3.急性皮炎、皮肤感染、皮肤溃疡。
4.各种骨科外伤中、后期的疼痛、肿胀等。
禁忌症
1.实症、热证、局部无知觉。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月经期、孕妇禁敷腹部、腰骶部。
3.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
4.出血性疾病。
注意事项
1.敷药包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2.随时观察,防止烫伤,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给予适当处
理。
3.布袋、毛巾、塑料布用后清洗消毒备用(或专人专用),一副药可连续使用3-4
天。
4.夏季应防止药物变质,将药包的药物倒入盆内置阴凉处或放入冰箱冷藏。
操作程序
【目的】
1.缓解治疗颈、腰痛,关节痛,脘腹痛等。
2.减轻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肿痛48小时后)。
【评估】
1.了解患者疾病的主要症状、部位。
2.女患者了解月经、孕产情况,腹部评估症候属性。
3.患处皮肤是否完好及对知觉的敏感度,有无禁忌症。
4.心理状况。
【告知】
1.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2.热敷后若皮肤出现红疹、瘙痒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3.药汁可能污染衣被。
【计划】
1.物品准备治疗盘、毛巾2~3条、一次性中单、橡胶手套、布袋、中草药,
按需备黄酒、陈醋、蒸锅、塑料袋、塑料布、热源,必要时备屏风。
2.患者准备介绍热敷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合作。
3.环境准备病室整洁、舒适、温湿度适宜。
【实施】
操作步骤
▲煮沸法
(1)将药物装入布袋约1/2满,扎紧口袋,放入盆内,头煎加水2000~3000毫升,浸没布袋约3~5厘米。
需加入适量黄酒、陈醋、放于热源上武火煮开,文火煮沸20~30分钟(开水计时),二煎加水稍减,煮沸10~15分钟。
(2)戴手套取出药包,挤压水分,以不滴水为度,装入塑料袋保温。
▲蒸汽法
(1)将药物放入盆内,加水浸泡药物约1/3量,再加入适量黄酒、陈醋,浸泡30分钟,适当搅拌,药物经浸泡膨胀,装入布袋,放入蒸锅,蒸30-40分钟(水开计时)。
(2)戴手套取出药包,装入塑料袋保温。
1.按要求着装,洗手,戴口罩。
2.核对、解释,评估。
3.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
4.取合理体位,暴露患处,下铺一次性中单保护床褥,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5.根据药包的大小,将毛巾按3折或2折折叠成大于药袋面积的护垫(约4~6层)放于患处,将药包放于护垫上抚平,上盖塑料布,再盖以棉垫或棉被。
对皮肤敏感度较差者或小儿,应待药包热量散发,以腕部掌侧试温不烫时使用。
6.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温度过热,可将药包及护垫一同抬起散热,或向两旁移动位置,直至患者可以耐受。
随药包温度下降,将贴近皮肤的毛巾渐次抽去,直到药包敷于皮肤上。
感觉温度不热时,取下药包。
每日1-2次,每次约30-40分钟。
7.治疗完毕,擦干局部皮肤。
8.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9.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评价】
1.操作方法正确、熟练;药液未污染衣被。
2.护患沟通有效,患者对此项操作满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