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罪犯脱逃

预防罪犯脱逃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罪犯脱逃的特点 (2)(一)逃犯年龄构成特点 (2)(二)逃犯文化结构特点 (2)(三)逃犯刑期结构特点 (3)(四)逃犯投入改造时间特点 (3)(五)逃犯罪行特点 (3)二、罪犯脱逃的原因 (3)(一)罪犯脱逃主观原因.......................................‥ (4)(二)罪犯脱逃客观原因 (4)三、罪犯脱逃的预防对策 (5)(一)加速监狱体制改革步伐 (6)(二)增强责任心 (6)(三)加强教育 (6)(四)摸清底子 (6)(五)强化管理 (6)(六)加强对监管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7)(七)建立健全罪犯脱逃应急处置预案 (7)结语 (7)参考文献 (8)罪犯脱逃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论文指导老师实践指导老师【摘要】罪犯脱逃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逃脱监狱机关的关押和监管的行为。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罪犯被判刑入狱接受改造,其中总有个别犯罪分子不愿认罪服法、安心改造,想方设法逃出监狱,不但严重破坏了监管改造场所的稳定,而且也必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和很大的危害。

预防罪犯脱逃是监狱的根本任务之一。

因此,分析罪犯脱逃的一些材料和通过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罪犯脱逃案件的分析,找出预防罪犯脱逃的方法和应对罪犯脱逃的措施,对促进监管秩序稳定和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罪犯脱逃脱逃特点脱逃原因预防对策针对目前监狱当中罪犯脱逃的情况比较严峻,而罪犯脱逃的发生必然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的增加,从当前罪犯脱逃的原因及特点出发,分析各脱逃案件,找出罪犯脱逃的预防对策,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的安定。

一、罪犯脱逃的特点(一)逃犯年龄构成特点脱逃犯中年轻人占的比例相当大,是防逃工作的重点,也是防逃工作的难点。

这部分罪犯思想活跃,想法多,情绪最为复杂,心理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同时也是他们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大部分罪犯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遇到事情容易冲动,不计后果,极易产生脱逃的想法,而且很快就能将想法付诸实施。

(二)逃犯的文化结构特点罪犯人群和逃犯中高文化和高素质的比例不大。

正是由于这部分罪犯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在投入服刑后,不遵守监管纪律,不服从警察管理,对自己所做的事不考虑后果。

加强对他们的文化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是防逃工作的有效手段。

(三)逃犯的刑期结构特点罪犯的刑期长短与脱逃是有密切关系的,是成正比的。

刑期越长,脱逃机率越大,脱逃率越高。

加大对重刑犯的监管应作为防逃工作的重心。

(四)逃犯投入改造的时间特点罪犯投入改造的时间与脱逃是有关联的,投劳时间越短,脱逃的可能性越大。

罪犯刚投入劳动改造时,每天面对高墙电网,一时难以适用监狱的严格管束和艰苦的劳动以及艰苦的生活。

每天想入非非的是入监前那种“自由”和纸醉金迷的生活,选择脱逃,就成立他们迅速脱离没有自由的监管生活的方向。

(五)逃犯的罪行特点财产型和暴力型犯罪犯罪都与金钱和财物有关,说明这不分罪犯对财物的占有欲强烈,贪图享受,恶习较深。

投劳后严格的监管改造生活、艰苦的劳动环境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脱逃。

二、罪犯脱逃的原因脱逃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破坏监狱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的犯罪行为,是目前我国狱内又犯罪中发生频率最高、也最为突出的犯罪之一,它严重侵犯了监狱机关的监管活动。

脱逃一名罪犯,监狱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追捕,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都是比较大的。

而且罪犯的脱逃很容易在其他罪犯中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

该监狱连续6起9名罪犯脱逃,正是这种示范作用在推波助澜。

所以,罪犯脱逃历来是监狱防范和打击的重点。

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犯罪行为之实施,莫不受重叠犯罪动机之影响”。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罪犯敢冒风险、不怕打击去脱逃呢,我认为不外乎两个因素,一个主观方面因素,一个客观方面因素。

(一)罪犯脱逃主观原因1、不认罪服法,企图以逃跑的方式逃避惩罚。

他们在狱中不思悔改,无法适应狱内服刑生活,尽管受到法律的处罚,但他们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作为第一需求,为达一己私欲,可以不顾一切与法律相对抗,从而实施脱逃。

2、家庭责任的驱使。

从当前的押犯结构看,绝大多数罪犯来自农村、城镇,而且家庭条件都不太好,这也是当初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

入狱,对这些人的家庭而言,意味着很大的变故,有些服刑人员是家庭支柱,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妻小,入狱行为常令家庭陷入经济困窘,无法赡养父母,无法抚养小孩,留不住另一半的心,或是亲人被人歧视,受到不公平对待等等,这些,都是很多罪,企图以逃跑的犯的心病,也是引起他们情绪波动的因素,在现实中有很多的罪犯都因此类原因不能安心改造、思想不稳定,如果这种焦虑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渲泄,而家庭又遇到什么重大变故得不到妥善的安抚和解决,比如孩子失学、家人受侮、去世等,家庭责任的驱使也会使他们产生不计后果、不顾一切想尽办法脱逃的心理。

3、报复心理作崇。

摆脱人身自由的禁锢,常是脱逃心理的共因,除此之外,脱逃欲望强烈并付诸行动的罪犯,往往还伴有一些个性特因。

如不认罪、不服法,认为自己的冤枉的,这种心理行为下的脱逃也可以看作是对他心中认为的“错判、误判”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一种报复;还有一种是心怀怨恨的报复,一些心胸狭窄的罪犯,认为自己之所以身陷囹圄,完全就是因为揭发人、检举人、办案人,不去检讨自己的行为犯下的罪行,却偏狭地固执地认为如果没有这些人,自己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迁怒他人,“既然你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难受,哪怕是鱼死网破”,在这种极度怨愤的情绪下,在急切地期望看到揭发人、办案人员承受痛苦的强烈愿望中,积极主动地逃脱。

4、侥幸心理作怪。

面对失去自由、辛苦劳作、严格管理的环境,一些服刑人员,特别是刑期较长的服刑人员,不适应、惧怕这种环境,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耗费在这其中,不如孤注一掷,跑得了就算赌赢了,跑不了就听天由命,反正都已经这样了。

(二)罪犯脱逃客观原因客观方面的因素,更多地体现为诱发性和激发性,在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下,促成罪犯脱逃。

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监管工作方面的漏洞。

随便拿出任何一例的脱逃案,都可以找得到监管方面的漏洞。

例如:由于警力不足或责任心不够等原因,罪犯“三大现场”无人管理或管理松懈,监管制度没有办法真正落到实处,罪犯脱管、失控现象在很多监狱都普遍存在;车间女干警经常独自一人在车间办公室工作,而在车间操作的男性犯可以随意进出车间办公室,某监狱就发生过一起挟持车间女会计作为人质提出脱逃条件的案例;带班制度、互监组“六同四固定”制度、清查监制度、点名落锁制度等等一系列直接管理、防范罪犯脱逃的制度在工作中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有的在服刑罪犯外出劳动、就医等情况时押解力量、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罪犯脱管等等,为罪犯脱逃提供了心理上的诱因、管理上的漏洞。

2、监管设施老化。

尽管近十年来监狱经费逐年增加,创建现代文明监狱工作在不断地推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客观因素,监狱经费仍然无法做到全额到位,依然是监狱现实工作中的一个瓶颈,而相当部分的监狱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仍存在监墙、监室等设施老化陈旧,可容纳犯人数量能力下降,执勤隐患大等问题,不能起到有效的安全防范的作用是不争的事实。

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硬件脆弱,科技化程度低,监管控制能力差,监管的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加,给罪犯的脱逃造成可乘之机。

典型的一个案例是95年永州监狱两重刑犯用棉被垫在高压电网上越狱脱逃,当时建于1971年的永州监狱设施已呈老化状态,连电视监控也没有,外墙上还是用的老式电网,现在先进的监狱大多已用红外线感应设施了,只要有人翻越高墙,马上就会发出警报声,脱逃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

3、刑罚执行中的不公平待遇。

应该说,随着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监狱人民警察的公正执法意识与日俱增,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透明度日益提高,罪犯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我们也看到监狱工作还存在一些执法偏差,影响了公正执法。

个别监狱警察,甚至是领导干部照顾“关系犯”,用“伪规则”替代法定规则,搞权钱交易,出现不公平执法,部分监狱警察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不高,执法工作不够规范,用情感替代法律,把个人对某个罪犯的好恶作为考虑和奖惩罪犯的重要因素,把神圣的执法活动变相为一种情绪宣泄,影响了监狱公正执法,影响了罪犯的改造积极性,罪犯认为无论我怎么改造,都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减刑减不了,久而久之,形成对警察、对监狱、对法律、对社会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产生脱逃的心理和愿望。

三、罪犯脱逃的预防对策罪犯脱逃作为考核监管场所安全与稳定的主要标志之一,监狱历来都十分重视,因为罪犯一旦脱逃,不但侵犯了监狱的正常监管活动,也必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和很大的危害。

因此,找出预防罪犯脱逃的方法和应对罪犯脱逃的措施,对促进监管秩序稳定和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加速监狱体制改革步伐,改善执法环境。

良好的改造环境是罪犯是否安心改造的一个重要标志。

执法环境的好坏与监管安全稳定是息息相关的。

罪犯的生活得到改善、医疗得到保障、劳动环境和安全得到重视,对稳定服刑人员的思想是起决定因素的。

一要改变恶劣的劳动环境,加大生产安全投入,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管理手段。

二要改变执法环境。

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环境,对罪犯实行人性化管理,多关心、关怀罪犯的改造、生活,对罪犯的违规行为首先要找出内在原因,多教育,少批评,不打骂,为罪犯创造一个公平的改造环境。

三是要改善生活环境。

要让罪犯在吃饱饭的基础上,要加强营养配餐,让罪犯吃好、吃热、吃得营养。

四是改善医疗环境。

罪犯得了病受了伤,能及时得到医治,要把医院当作罪犯人文关怀的基地,伤病和心病都能得到治疗。

五是借监狱体制改革的东风,健全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畅通管理渠道。

(二)增强责任心。

警察的工作责任心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

要始终坚持“安全为天,执法为魂,教育为本”的监管工作指导思想。

要克服由于思想麻痹、敌我意识不强而产生的工作责任不到位的情况,坚持警察对罪犯的直接管理,才是落实各项监管制度的有力保证。

(三)加强教育。

一要加强入监教育。

要从入监教育中详细了解罪犯的基本情况,摸清罪犯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和心理特点,把握罪犯对犯罪和改造的态度,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打下基础。

二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服刑人员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监狱稳定的前提,对服刑人员要按照《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要求,从坐、立、行和生活、劳动、学习等方面入手,一招一式予以规范、从严要求。

三要开展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要因人而异,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促其端正改造态度、卸掉思想包袱、坚定改造信念。

要让他们在希望中求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