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临写方法
(一)、橫画(3课时)
1、长橫画
范字:直、老、素、安、奇、事。
藏锋入笔、收笔,大都中间较细,收笔要舒畅自然,忌写成“柴担”。
2、短橫画
范字:臣、王、不、三、皇。
凌空逆势入笔,然后藏锋收笔。
这种短橫大都收笔时蕴含隶意及行书笔意,临写时要注意整字笔势的变化。
3、橫画收笔
范字:困、我、年、爰、山、復。
逆进行笔,收笔时顺锋向上提笔。
(二)、竖画(2课时)
1、竖画收笔(一)
范字:神、许、军、干、下、同、州。
竖画多为主笔,书写时收笔较重,不能太直,要蓄张力,笔画圆实,忌直线下泄。
2、竖画收笔(二)
范字:俾、年、郡、劇、师。
笔画粗短或纤细,并向右下方顺势收笔。
(三)、撇画(3课时)
1、左撇收笔(一)
范字:旧、及、犯、使、侯。
笔速较慢且稳健有力,一般呈刀叶状。
2、左撇收笔(二)
范字:録、力、先、榖、献、人、廉、不、充、欲。
入笔后徐徐增加笔的压力,并有转锋上挑动作,隶意较浓。
特别是“献”字左撇直立,很有气势。
(四)、捺画(3课时)
1、右捺收笔(一)
范字:聚、食、路、破、之、罷。
起笔轻而收笔缓慢,并向右下方舒展时笔画较长而远离中宫。
2、右捺收笔(二)
范字:豪、東、徒、榖、略、家。
根据结体需求、以点代捺。
一般左撇短而右捺(点)长,起到中宫紧收的作用。
锺字时而放大、时而紧收,这是其特点之一。
(五)、戈画(2课时)
范字:贼、武、蟻、成、残、我。
戈画要舒展挺拔,富有张力,注意起笔与行笔的角度变化。
“残”字戈法为隶书笔意。
(六)、乙脚(1课时)
范字:恩、先、绝、、犯、氣、尅。
乙脚事实上是竖弯钩的一种,书写时不应瘦弱无力,无论是“先”字的“浮鹅钩”还是“恩”字的斜钩,都要写的扁平,最终使整字稳定。
(七)、折画(3课时)
1、折画(一)
范字:國、内、關、能、见、雷。
转折处在橫画终了向左下行笔时加大笔锋的压力,要慢转而没有棱角。
这种写法与唐楷皆然不同,因此不能与方笔转折相提并论。
2、折画(二)
范字:圗、直、自、初、陽。
同第一类折笔相比,转折的角度更圆,有篆书味道,起笔很轻,然后逐渐加重,几乎看不出转折的笔法。
“圗”字较
明显。
特别是“陽”字下边的“勿”有行草的味道,这也体现了当时由隶到楷的变化过程。
(八)、点法(4课时)
1、点法(一)
范字:效、下、夜、不、髪、言。
“效”字的点法为隶,终了时顿锋向上提笔。
“髪”字最后一点偏右,落纸千钧,恰到好处。
2、点法(二)
范字:亭、穷、首、尚、自、壮。
“穷”、“首”、“尚”三字是左右或上下两点的配合,秀逸而不轻佻。
特别是“亭”字的上部两横化为两点,下部竖钩变为一点,显得整个字稳重而灵动,这是锺字以点代画的经典之所在。
无论怎样理解点画,锺体的点画皆含行草之意,这是其一大特点,要细加研究。
3、点法(三)
范字:期、受、爰、縣、爲、勳、
这种点法是两个点以上互相呼应的连点写法,书写时要细细推敲,把握点的节奏感,克服“点多则散,点少则滞”的弊病。
“期”子左下两点有飞动感,“勳”字四点稳定结实。
(九)、连笔字(2课时)
范字:録、豆、望、以、衣、强。
这种字大都带有行意,无意间也透出章草之韵味。
行笔时要慢,这样才能显得自然有力。
特别是“録”字左偏旁的连续笔画是从竖到两横,竖画的弯曲和两横写法耐人寻味。
(十)、笔画省略的字(2课时)
范字:雷、事、郡、復、嚴、宸。
笔画的省略,增强了行草笔意,其主要目的是增大腹地空间,使中心部分更宽敞,整字看起来更灵动,要经过长期反复练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对初学的小学生而言要避免日常错字的出现。
(十一)竖长结构的字(1课时)
范字:见、月、事、廓、豆、遭。
在橫画较多时,橫细竖粗,并有等距感,但必须要笔画长短、疏密得当。
(十二)、橫宽结构的字(2课时)
范字:心、不、人、以、任、必。
这种字沉着稳定,是锺体书法的特征,练习时点画必须准确对位,不然会出现结体松散的感觉。
(十三)、重心在中点的字(2课时)
范字:策、山、军、東、米、帝、豪、家。
贯穿一个字中点的竖画,是稳定全字的重要笔画,通常竖画较短而点在正中,这样易形成字形稳健洒脱、神态矫健的效果。
(十四)、下部偏右的字(2课时)
范字:當、年、赏、聖、亭、帝。
字的上部尽量趋向左方,而下部向右偏移以取
得均衡,造型十分生动,这种“错位感”也是锺体的一大特色。
(十五)、左右偏旁分离的字(2课时)
范字:陽、作、德、使、任、强。
有意加大左右偏旁的距离,增强了一些字的稳定感,
这种结构方法多数为左偏旁笔画较少的字。
(十六)、左右偏旁交错的字(2课时)
范字:效、故、欲、旅、敵、毁。
与左右偏旁分离的字不同,左撇右捺很突出,应注意
处理好笔画的留白处。
这是汉字书写中最为常见的交错方法。
(十七)、右侧长宽的字(2课时)
范字:今、聚、罷、食、矝、尅。
左侧笔画紧凑,右侧尽量寛广延伸,目的是避免字形结构的分割不齐,往往右边一捺成为主笔。
“尅”字右侧宽大而不失其重心。
(十八)、底部齐整的字(2课时)
范字:榖、保、繇、勳、縣、期。
底边处于水平位置,保持稳定,而左右偏旁亦大亦小,变化无穷。
(十九)、左侧宽大的字(2课时)
范字:顿、委、受、許、能。
左侧宽大的字与右侧宽大的字一样各有千秋,都是横画起主导作用。
(二十)、梯形的字(2课时)
范字:先、愚、氣、獻、报、旧。
下部宽大扩展,上部窄一些的字非常稳定。
(二十一)、倒梯形的字(2课时)
范字:劇、守、季、實、言、得。
和梯形字相反,上宽下窄,但要写出字的稳定感。
(二十二)、左小右大的字(3课时)
范字:腹、蟻、破、时、髪。
左偏旁小一些位置偏上。
右偏旁则大一些,互相映照,带来变化。
(二十三)、笔画疏松的字(3课时)
范字:穷、國、間、句、爵。
宽松状态下的字很难写,关键是要笔画相趋依从,疏松自然。
(二十四)、笔画粗憨的字(3课时)
范字:圗、臣、尚、司、困、俾。
粗憨的笔画多数在竖画中反映明显,书写时要粗憨结实,不能臃肿无力。
(二十五)、笔画等距的字(2课时)
范字:廉、贵、其、时、建、谨。
横画的间距相等,多出现在以平势和俯视的字上,这种字写不好易板滞,必须处理好相同横画间的笔势变化。
“谨”字上下平齐,横画略带隶意,从而显得更加古拙。
(二十六)、大楷通临(10课时)
(二十七)、中楷通临(5课时)
(二十八)、小楷通临(10课时)
(二十九)、对《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還示表》、《墓田丙舍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的概述(8课时)
(三十)、分类总结点评(5课时)
由于锺体书法结体及笔画变化空间大,有别于法度严谨的唐楷,很难定格讲述,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还要加强上述《宣示表》等诸帖的综合学习。
多动脑,勤动手,临帖不但要形同神似,更核心的是要加大临写过程中技术含量的自有沉淀。
我曾在《论书法功》一书第六章中提出,由于大部分拓本历代久远,字迹模糊变形,初学者亦选用今人临摹的清晰范本,上手后再对临原帖,这种方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