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
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
有学者将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户籍管理、住房、食品供应、就业、教育、医疗等更大的领域。
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也有学者将这种城乡融合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将城乡一体化看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终城市和乡村将成为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城乡一体化不论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过程还是一种结果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向、必然选择。
城乡一体化早在19世纪中期就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改革开放后我国历史上城乡隔离发展所造成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城乡一体化逐步受到重视。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于90年代中前期开展了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策略与方案对领导决策和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内地宝鸡等城市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建国五十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太原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较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
在工业化的强大带动作用下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雏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太原市已开始呈现出人口、产业向外扩张的离心城市化特征这表明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在加强城市发展进入极化与扩散并重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日益密切原有的城乡分离、甚至对立的状况将逐步得到转变建立呈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共荣互动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任务。
1998年太原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3个城区和2个郊区调整为现在的6个“城乡一体化新区”各辖区中既有城区又有郊区。
其目的是从行政上加强城市与郊区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作用。
去年太原市政府又提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率先发展”的新战略未来太原市中心区的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扩散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些为突破和改进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本课题在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重点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太原市城乡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提升太原市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过城乡关系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城乡关系现状??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提出的。
简单讲城乡关系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但在研究中考虑到城乡之间的联系必须对二者做出界定。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关系取决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如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性、通达性等。
在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体制因素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相当深刻同一行政区划单元内由于行政上存在隶属关系联系经济联系较为密切。
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经济联系则相对较为松散。
城乡关系研究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联系的强弱又要考虑行政地区范围的影响。
在本项课题研究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区即建成区部分。
乡村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指太原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乡村部分即近郊(现6个城市辖区的郊区部分)和远郊(市辖县、市);考虑到太原市大都市区发展已形成雏形另一个层面系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晋中等受中心市区影响明显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区即太原市都市圈。
2000年太原市市区(6个辖区)年末常住人口达到233.2万人占全市的75.6%而各项经济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除外见上表)在全市所占比重均超过了80%其中财政总收入(含地方和中央)、各项存贷款余额、邮电业务总量等均占到90%以上表明市区经济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见表1)同时也是全省半数以上的科研机构。
太原市是华北铁路交通枢纽之一通过石太、太焦、同蒲、京原等铁路与省内外保持便捷联系太古岚地方铁路加强了市区与古交的联系。
公路以市区为中心通过八条主干线辐射全省同时也是山西省“大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节点。
太原武宿机场是全省唯一的4D级干线机场现已开通72条航线及至香港的定期包机航线通航城市达到50个。
近年来太原市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一桥两路”、长风大街、机场路、城市出口、城市客运站及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建设和改造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网络条件使城市路网结构和布局逐步走向合理化。
太原电网是联系山西省北部、南部、东南部电网的枢纽也是省网的负荷中心。
全市居民人均用电量204.8千瓦小时居全国各城市第五位。
城市煤气、热力生产与供应设施发展较快城市气化普及率已达86%城市集中供热也正在积极扩展。
由此可见太原市在市域乃至省域范围内的核心地位十分明显并且通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建成区与近郊、远郊以至省内其它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将更加便捷。
?(一)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划分?太原市城乡关系的演变与我国建国后实行的宏观发展政策密切相关。
80年代以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城市与乡村二元工业化发展政策、90年代后的市场化发展战略等都对太原市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太原市因其自然资源赋存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劳动地域分工任务的约束性城乡关系特征显得更具典型性和阶段性。
?太原市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乡隔离发展阶段。
与全国一样超前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十分严格的城乡户籍政策基本上阻塞了应有的城乡联系通道和方式总体上隔绝了正常的城乡发展关系。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工矿基地”和“生产性城市”而乡村以农补工不但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的粮食、蔬菜和副食品。
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难以顾及农村和农业的需求甚至还有城市剥夺农村和工业剥夺农业的现象城乡关系完全处于分离甚至对立状态。
?第二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城乡自主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后兴办了大量的以资源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及其初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极大地刺激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太原市郊区及辖县的经济面貌。
可以说这一时期农村的发展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极少获得来自城市的支持。
此间太原市作为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能源、重化工工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也形成了超重型和资源型经济体系。
其他经济功能特别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组织和管理职能未能得到相应的发育和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局限性很强。
因此这一阶段太原市城乡之间形成了自主发展、相对独立的关系不仅城乡之间产业关联性薄弱而且还存在对资源、土地、环境、市场和其他经济要素的不良竞争。
这种城乡二元发展的状态既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高效使用更不利于市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妨碍了中心市区和郊区乡村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城乡关系调整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趋于弱化我国逐步告别短缺经济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代基本结束。
以增加供给为主导目标的传统开发模式被以区域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代替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市发展层次不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发展则面临着技术层次低、规模不经济、环境恶化、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重新认识和调整城乡关系使两者由对立、分离逐步走向协调、融合成为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太原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城市发展开始呈现出扩散的特征城市化地域扩展明显以太原市建成区为核心的都市圈雏形已基本形成标志着城乡关系正由隔离向融合逐步过渡和转变。
?(二)城乡现状的关系特征?1.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太原市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
太原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有水快流”原则指导下以采掘和初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具有显著资源型经济特征的农村工业体系。
资源型产业是一种依赖大规模动用资源的基础性产业产业带动作用较弱且在区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
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投资格局不仅造成了城乡之间在资源利用、占有市场等方面对立而且产业上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使得城乡优势难以得到正常发挥无法形成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
也就是说目前太原市城乡二元结构首先表现在经济的二元结构上并支配着城乡其他关系的二元性特征。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性必然导致城市化的二元结构。
太原市区城市化主要地表现为外延式地域扩展城市的职能、发展层次和极化效益未能得到合理的拓展。
太原的郊区和邻近的乡村地区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农村工业化对乡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足加之长期以来户籍管理的限制以及我国特有的“自下而上型”城市化道路的导向小城镇发育进程不快集聚功能较弱。
上述两个方面都影响和限制了太原城市化的一体化发展使城市化呈现出异质性、二元性的特点。
?长期以来郊区在产业选择、布局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一体化统一管理的轨道。
郊区自身也存在很多生态问题诸如乡镇企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乱等。
特别是位于城市外围的城乡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高度密集生态环境治理上又属于城区和郊区均不便管理的地段具有城市和郊区“双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乡之间污染扩散与生态净化脱节。
乡村地区由于采煤、炼焦、炼铁、造纸等污染型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式发展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乡村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
近十几年随着太原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人口以及城市设施继续集中城市的生产与消费功能日益增强导致城市用水、用电量增大废气、废水排放量增多城市绿地和规划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生态功能日益衰退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近一两年这一情况有所遏制和好转但尚未形成根本好转的机制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