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学校道德教育比较
道德教育是世界初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发展的进步与否都在于它对未来接班人的培养上,孩子健康良好的素质道德教育更重于知识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蕴含了深刻而睿智的含义,任何事都脱离不了这个因果循环。
其实不管任何一个国家,教育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与否。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出发点是一样的,而结局却是大有差异。
总之大家都在慢慢地改进和完善。
国外与国内教育的差异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与考试的态度上。
国外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培养新的人力资源,注重其包括劳动素质教养在内的各种与社会相处的综合素质。
其次才是考试,其考试的目的就相当于一种检测手段,通过考试知道孩子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但是其要根据本身的教育资源,教育配置甚至是教育条件来平衡的。
而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看重书本与做题的能力。
教纲既是考纲、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甚至找不到工作也是不奇怪的事情。
而我们考试的目的就是将那些考的差的孩子淘汰掉,使之失去学习的机会,但是事实上他们才是最应该接受教育的。
这就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教育条件不够,教育配置达不到造成的结果。
学校其实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加工单位,如果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无法接轨,就是制造了废品,浪费了社会的资源,是求大于供,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决定了它的发展进步与局限性和淘汰性。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谐的人生态度,才会铸就出一等一的好接班人。
其实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快乐的,但愿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吸取和兼容,进一步提升素质道德的培养
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如同其国民教育一样,任由各州自行设置,没有一个通用于全国和各类型学校的统一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要求,不同的州、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同的校长,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确定各自的道德教育目标,所以美国的学校没有专门从事道德教育的队伍,更没有统一的道德教育教材。
学校道德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在于他们没有在各学科教育之外开设专门的道德课,他们寓道德教育于教学之中。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英国国家的特点和传统有很大关系。
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辉煌的过去使英国人更趋于保持一种传统心态,具有传统、保守的特性。
在英国的学校中,虽然公立学校已世俗化,但宗教教育课程一直保持至今。
学校的道德教育仍然主要通过宗教教育课程来讲行。
综观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可以看到英国
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以下一些特色: 1.借助宗教教育进行道德教育。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宗教性是极具特色的,也较有典型性。
宗教课较注重传授一些基本的、各教派共同具有的宗教知识,使学生能用传统宗教的观念来理解。
2.直接开设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
英国学校实施的是德目主义的道德教育。
除了在学校规定要开设宗教课外,还开设了专门的道德课,以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认可的道德价值观。
所具有的特色是运用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特点的联系现实生活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以及体谅他人、为人着想的道德价值。
3.注重礼仪、仪表、个人品行的教育。
和英国社会、家庭的传统有关,英国学校较注重从小就培养学生讲究个人仪表、懂礼仪、具有良好个人品行。
在一些学校德育大纲上,对这些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如在家和在学校的礼节、用餐的礼节,要守时,在公共场所要举止端庄、有礼貌、服装整洁,甚至连上厕所如何保持清洁也有规定。
法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的国家。
法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用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以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
1995年,新教学大纲指出,“儿童正是从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发现并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则,建立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并从中演习自己的责任。
”
综上所述,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各国对道德建设的理解有所不同——目标、内容、课程、教材、方法等的不同。
因此在实施本国学校道德教育时各具特色。
在比较国内外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促进我国的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