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

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

《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充满了谋略的智慧。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不仅如此,《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原则和策略,还对政治、经济等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全胜策”思想,强调政治清明、君主贤明和内部团结,以及发展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等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理论,受到历代政治家的重视。

同时,其战略战术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中商业竞争和其他方面的竞争,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

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应该说,《孙子兵法》与中国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农耕文明”,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孙子兵法》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非战”、“止战”、“守道”的风格。

《孙子兵法》虽是一部论述战争的著作,但它本质上是反对战争的。

它强调“慎战”,不轻易使用武力;强调“先胜”,尽可能潜在性地使用武力;主张“软杀伤”,避免“硬杀伤”。

例如,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这说明,《孙子兵法》虽然是战争的学问,但其更是从维护和平的目的出发来谈论战略的,由“不争”出发而谈“争”,由“合理之争”来达成“不争”,强调“争者有道”,“不争之争”。

正如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不争”思想,不是否定合理的正常的竞争,而是强调把竞争规范在社会承认的道德范围之内,反对用残酷的非人道手段进行竞争。

中国兵学,首先强调“不争”,主张以“礼”、“义”等“不争”的手段来化解“争”。

同时,中国兵学也承认“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扶植“正义之争”、“合理之争”,将“争”纳入进步、正常的轨道。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孙子兵法》的和平本质,就像武术强调武德一样,将高深的中国兵学思想用于“为万世开太平”的正义事业中。

《孙子兵法》是一部高度抽象和浓缩的兵书。

在这部兵书中,孙子总是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说明战争最本质的问题,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启示。

《孙子兵法》这种“简”和“深”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返本复始”,注重对“本一”的探求,坚持在把握“本一”的基础上描绘周围的世界,融会贯通地认识和解决周围现实的问题。

这个“本一”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道”或“理”。

《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

在这部兵书中,孙子用“分数”、“形名”、“奇正”、“虚实”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辩证阐述了战争的理论和原则。

对于这种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我们应当辩证地去认识。

《孙子兵法》所侧重的,不只是对战争理论的阐述和总结,还包括对战争实践的指导。

这部兵法,对战争实际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在中国军事历史上有着非常强的实践价值。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实用理性”。

中国人所执着的,是对人间世道的实用探索,是一种探索实际的抽象和思辨。

“世事洞明皆学
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知”、“智”、“学问”总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既要理解《孙子兵法》的这种精神,同时也要应用这种精神去学习和运用《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道家思想。

《孙子兵法》中“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等思想,来源于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

《孙子兵法》强调的“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则反映了道家的气质。

有学者分析说,中国兵学与道家有深刻的联系,凡是与道家有渊源的兵家,大多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而略显柔弱的气质。

道家讲究的“为而不恃,长而不有”,讲究以出世的精神入世。

道家的恬淡与超越,使中国兵家大多自觉地将“功遂身退”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

在范蠡、张良身上,我们能看到这样一种文化精神。

《孙子兵法》强调师出有名,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强调“慎战”、“非战”和“止战”,这都体现了中国儒家“仁义”、“德治”的思想。

中国的“武”字,就是用一个“止”字与一个“戈”字组成,表达了“止戈为武”的意思。

中国兵学中的儒家影响集中反映在“在德不在险”的思想中。

中国军事家吴子的一个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一次,吴起与魏侯一起乘船顺河而下。

船到中流,魏侯回头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乃魏国之宝啊!”吴起却回答说:“国之宝,贵君主之德行,而非地势之险要。

”由此可见,治理国家,在德而不在险。

《孙子兵法》所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反映了一种很高的“内圣外王”的战略境界。

这种战略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的。

所谓“内圣”,是加强内心的修养,培养圣人品格;所谓“外王”,并不是一定要争王位,而是要有所作为,要驾驭社会发展,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内圣外王”的这种追求,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精英研究战略,塑造“王者”素质和风范,掌握这种能够成就大事的学问。

综上所述,孙子是一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的伟人,《孙子兵法》是一部恒久不衰、博大精深的名著。

走进《孙子兵法》,与往圣对话,你会觉得进入了统帅的世界,进入了智慧的殿堂;你会感觉到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场面;你会进入“一览众山小”的高远意境;你会产生“天降大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殿堂里,你的思维会变得清晰,你的知识会得到凝练,你的精神会得到升华,你的心理会得到震撼。

这就是《孙子兵法》,一部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的不朽著作!
动力与机械学院
2009302650024
张昌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