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dài kuǎn fèi téng pìjìng hán hu biān pào( ) ( ) ( ) ( ) ( )2.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骡(lèi)马坚劲(jìng) 擢(zuó)素手奄(yǎn)奄一息B.咔嚓(chā) 蜜饯(jiàn) 黄焖(mēn)鸡空空落(luò)落C.演绎(yì) 正(zhēng)月头涔(chén)涔头晕目眩(xuàn)D.急遽(jù) 二钹(bó) 泪潸(shān)潸流水潺(chán)潺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元霄云宵逍遥肖像B.徘徊惆怅批评蚂蚁C.书藉狼籍军阀竹筏D.寂寞宴会凄惨骆驮4.下列加粗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缘故攀缘B.解释解除C.缺乏缺少D.新闻闻所未闻5.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失去那份工作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我找到了我更喜欢的职业。
B.努力程度不同,学习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C.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真是一群乌合之众。
D.他孤身一人在原始森林中生活了十三年,真是不可思议。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李大钊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占据着。
D.指导员对他说:“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浩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文学名著。
B.读世界名著,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启迪智慧。
C.通过同学们的帮助,使小刚的语文水平大大提高。
D.老班长一路上安定我们的情绪,增加我们的信心。
8.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____,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____,颠颠簸簸,没有方向。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____,昏昏暗暗,没有光明。
①漫漫的黑夜②无舵的航船③可怕的迷宫④荒凉的戈壁A.①③④B.④③②C.④②①D.①②④9.下列句子中人物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小风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郁闷,小海劝他说:“不是每个人都是学习的料,你就看开一点吧!”B.交警对正要闯红灯的行人说:“请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C.护士对候诊的患者们说:“我叫到谁,谁进去,没叫到的都老实待着!”D.司机对刚上车的老人说:“老头儿,赶紧找个座位坐下。
你摔了,我可不负责!”10.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
起初,白的,紫的,还有淡红的,星星点点浮在土豆秧上。
①一场雨过后,土豆花儿开了。
②没几天,土豆花儿就开满了田地,远远地就能闻到它沁人的香。
③在土豆花丛中,我偏爱紫色的花儿。
④蹲在一朵紫色的花儿前,我眯起眼深深地嗅着。
⑤这花儿除了香还有些甜。
⑥我用手轻轻触动那根花蕊,竟沾了一指金粉。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⑤之间11.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是( )。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1)《为人民服务》一文在阐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引用了司马迁的话。
( )(2)《竹石》和《石灰吟》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就连所托之物与表达的志向也一样。
( )(3)“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这两句话表现了“我”焦虑而无奈的心情。
( )13.填空题。
(1)时光易逝。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感叹道:“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我的日子滴在___________,没有声音,___________。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借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的情怀。
又如李贺的《马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借马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阅读与欣赏。
(一)14.上图是一首刻在茶壶上的“循环回文诗”。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从诗中任何一个字起,顺读或逆读均可读成五言绝句,所以这是一首“循环回文诗”B.因为此诗文字排列成首尾连接的圆环状,看不出开头在哪,所以它是“循环回文诗”C.从“迷”字开始顺读,可得五绝一首: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
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D.从“飞”字开始逆读,可得五绝一首: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
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15.这首诗异常绝妙,正文虽只有20个字,却能够通过不同的读法,得到正读、逆读各_____首五言绝句,共计_____首诗。
横线上填的数字是( )。
A.1 2B.10 20C.20 40D.40 8016.请任意写出一首由此诗逆读所得的五言绝句。
(上述例子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了这首循环回文诗,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儿歌里的中国自从孩子出生,儿歌就成了家里的必备品。
逗孩子,哄孩子,都离不开那些或欢快或悠扬的曲调。
虽说对这些歌曲耳熟能详,但“六一”儿童节那天陪孩子在商场里玩,背景音乐播放的一首首儿歌却突然触劝了我的心弦。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在我的记忆里,《卖报歌》似乎就是这么几句歌词,活泼跳跃的旋律中并没有太多凄苦悲惨之意。
然而,仔细再听一下:“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还有“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一个面黄肌瘦、风餐露宿的小报童形象顿时映入脑海。
一位在旧中国底层讨生活的孩子,经聂耳和安娥两位人民音乐家质朴却有力的刻画,在今天听来仍有许多感动。
国家孱弱不堪,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苦难深重,但这个既天真又坚强的报童仍相信“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这一点光明是什么?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初心”吗?正是建立在对以童工为代表的被剥削和异化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深刻同情之上,马克思才发出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疾呼,立下了“解放全人类”的宏愿。
共产党人努力使每一个中国人挺直腰杆“站起来”,正是那近乎绝望的生活中的一线光明!“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歌简直就是哄娃睡觉的神曲,然而我每次只会翻来覆去地唱这第一段。
没想到第二段歌词的画风陡然一变:“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大工厂和新机器会让春天更美丽?但再想一想,这首歌描绘的是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场景。
那时的中国人满怀一腔奋斗之志,那是一段理想昂扬、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一代人的付出。
“地球爷爷已经很累,默默承受人类的罪。
地球爷爷意冷心灰,每天流下伤心泪。
地球爷爷小小心愿,还他一片纯净空间。
地球爷爷深深渴望,希望地球是最美地方。
我们是可爱的低碳贝贝,让爷爷心情变美不再受累。
我们就是时尚的低碳贝贝,节能环保成为日常行为。
我们就是热情的低碳贝贝,低碳生活人群迅速加倍。
我们就是爱心的低碳贝贝,伸出双手使地球越来越美。
”《低碳贝贝》的乐曲一出,美丽中国的未来似乎就在眼前。
再多想一层,还不止中国,这首儿歌关心的可是地球爷爷!当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退出巴黎协定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
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这浅白的儿歌中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国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
儿歌虽然简单易懂,却折射出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
儿歌里的中国。
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一个现实的中国,也是一个不断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达到真正和谐的目标努力前进的中国。
18.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下列哪一首儿歌中?( ) A.《卖报歌》B.《小燕子》C.《地球爷爷》D.《低碳贝贝》19.《小燕子》描绘的是( )的场景。
A.旧中国底层孩子讨生活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美丽中国的未来D.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20.这篇短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作比较21.为什么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请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认为题目为“中国的儿歌”更合适,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满架秋风扁豆花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走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
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顺了院墙,爬。
顺了院墙边的树,爬。
顺了树枝,爬。
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
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
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
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
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
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
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
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
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