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教育读后感六(1)殷沁雯我阅读了《廉洁教育读本》这本书,有了有深的感悟。
中华民族是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正直无私、自律自强的民族。
清政廉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诚信、廉洁、正直。
这本〈〈廉洁教育读本>>让我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廉洁,也让我知道了许多清正廉洁的人,比如:“四知”先生杨震、不谓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两袖清风的于谦、敢于直言的魏征、忠于职守的蒋伊、清正廉洁的许恪、周恩来廉洁奉公和毛泽东不搞特殊……这本书里可不止这种小故事呢,还有清正廉洁的散文和古诗,比如说:母亲的格言、难忘的测验、箱包的故事、春夜静悄悄、石灰吟、墨梅、竹石、菊花……正气,是这本书的一个小章节,那一个个从古到今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正气,面对邪恶为了正义,他们宁可死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从遥远的古代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无论何时,都有一批人是正义的化身和代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维护正义,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么一股别人无法比拟的正气,关键在于你是否去运用。
在以前,我也认为正气这一词是一个崇高得让人敬佩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我无法拥有的。
但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我也可以了履行这项义务。
例如有一次早晨我骑车上学,走到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我刹车停在那里等待。
这时从我旁边窜出一位老大爷,急速地过马路,差点儿和一辆汽车相撞。
这时绿灯亮了,我使劲蹬车追上老大爷,对老大爷说:“老伯伯,您刚才闯红灯了,这样很危险的。
”老大爷难为情地说:“大姑娘,不蛮你说,我看不懂红灯、绿灯,在市区我被警察骂过好几次了。
”我说:“你要看马路对面的灯,要是绿灯才能通过。
”老大爷连连说:“谢谢你,我懂了。
你真是个好姑娘。
”还有一次,租住在我邻居家的一个小伙子到我家的井边打水洗衣服。
小伙子洗一件衣服用了一桶又一桶的水。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小伙子,井水虽然不要钱,但我们也应该节约点,因为水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像你那样浪费水,不久的将来我们肯定要闹水荒。
”那个小伙子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说的话真希奇,我第一次听说水还能用的尽,只要一下雨河里、井里的水又满满的了,亏你这个人还做教师的,净说瞎话。
”我耐着性子说:“小伙子,你应该回家再读点书再出来打工。
”小伙子喃喃地说:“我第一次听说,我第一次听说……”我现在虽然不可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引人注目的大事,但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是我能做到的,可能会带来别人的嘲讽,甚至会有危险,但是我做了,我就问心无愧,做人就要对得起良心,让我心中的正气之树健康成长。
如果总是畏首畏尾,怕得罪人,那么最终是无法得到那正气之树所带来的喜悦,自己也最终坠落成一个势利小人,伪君子。
愿每个人都能诚信、廉洁、正直。
廉洁教育读后感六(2)班李兆一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小黑字串成了一个动人故事,几十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汇成了一本书----- 《廉洁教育读本》.虽然里面的故事没有小说的跌宕起伏,没有诗歌的优美华丽,也没有诗词的短小精练,但却一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感动着我.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的,阅读好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助人成长。
而“廉洁,正气,奉献,诚0信,节俭”是这本书的五大宗旨.也因此分为了5个章节.每一章节都以最真实的故事教育着每一个人.我们也由此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廉崇洁,诚实守信”提到廉洁,大家一定会想到为官清廉的于谦、公正严明的包青天、以身作则的周恩来......他们都是廉洁的模范,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主席爷爷的节俭清廉家喻户晓。
《廉洁教育》书上就有介绍他节俭清廉家喻户晓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红军天天只能吃干粮和青棵面,有时候,只能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稀饭。
开头吃几餐还觉的有点香甜,吃多了就会觉的难吃,可是毛泽东不搞特殊,仍然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吃。
警卫员小胡看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每餐都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非常不忍心,便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饭。
毛主席看了很生气,硬是不肯吃,还说道:“我不能搞特殊。
南瓜稀饭又香又甜,很好吃嘛。
战士门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啦。
快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泽东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回到他手里,小胡没办法了,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而毛主席爷爷的日子过的也是出忽意料的节俭,而在我们看来就象一张老照片,它告诉我们生活变了,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也许你们会问到底什么才是廉洁? 就象毛主席一样把好吃的让给别人,与别人同甘共苦.而我想说,只要看了着本书,就会明白.廉洁就是为政清廉,严于律己,不当贪官:就是克己奉公,严谨自律,勤正为民:就是遵守法纪,干净办事,表里如一:就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正直坦荡:廉洁是一个人高贵品质的表现.也是成才者诸多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让”敬廉崇洁,诚实守信”的清风永远吹拂在我们校园的上空!让这一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照千秋!《廉洁教育》读后感六(3)班宋佳玮敬廉崇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兴国安邦之源,是社会普通认同的道德规范和应予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于谦,可以作为是清正廉明的典范了。
他曾经在河南、山西当过巡抚。
当时,朝中大权都由一个叫王振的太监掌握。
地方官进京办事,都必须给他送礼,留下“买路钱”。
可于谦却不屑于这样做,他的手下劝他:“你还是给王振送点礼吧,若没有金银财宝,带点土特产也行呀。
”于谦听了,甩甩自己的衣袖,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没什么好送的。
”于谦的“两袖清风”与那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位拒收学生送礼的杨震,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杨震到东莱上任时,路经昌邑。
昌邑县令叫王密,是杨震的学生。
杨震曾把他推荐为秀才,随后又做了昌邑县令。
王密时常怀念老师的教诲和推荐之情,很想报答。
当他得知杨震路过昌邑,心中十分高兴,便备下黄金厚礼,深夜来赠送给杨震。
谁知杨震竟拒不接受,王密说:“我从不贪污受贿,这些金子是我俸禄所得,我拿来报答老师的恩情,有什么不可以呢?”杨震笑笑说:“若为师生之情,看到你当一名好官、清官,不负我多年教诲,胜似黄金万两;我若收下你的黄金,外人知晓,岂不坏了我一世清廉的名声!”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王密只好拿着金子惭愧地走了。
而今,却在那么多人因贪污受贿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无论是行贿的人还是受贿的人,早已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抛到了脑后,只当事情没发生过,可他们又何曾想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呢?就这样,原本辉煌的人生就毁在这上面了。
今天的莘莘学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当一批又一批崇尚廉洁的学子走向社会,就会将廉洁的风尚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营造扬荣抑耻的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廉洁教育读后感六(4)梅裕通“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
”柳宗元的这句话,说明社会上需要大力弘扬廉洁精神。
“廉洁”是指不贪污、腐化,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取私,贪赃枉法,同时也指有道德修养,行为纯洁,不随便索取不应有的报酬和不正当的财产,并以身作则,同腐败现象做斗争。
我们小学生应该在现在就树立起廉洁的意识,使自己变成一个守信、正直、崇尚廉洁,从小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长大建设祖国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懂得廉洁的含义,树立廉洁的思想,长大以后保持廉洁的行为呢?第一,要认清不廉洁的危害。
我们来看个故事吧,宋太祖取得政权,赵普是第一大功臣。
宋太祖因此命赵普为宰相,凡事都和赵普商量。
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中,事先也不打招呼。
一次,吴越王钱杵派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箱“海产”,赵普把“海产”放在堂前,正要拆信,宋太祖到了。
宋太祖好奇箱子里面是什么,就叫赵普拆开,谁知,里面不是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从此之后,宋太祖再也不信任赵普了。
之后,赵普又违反禁令,宋太祖大怒,把赵普的宰相职位给撤了。
赵普这样能干,但由于他收敛钱财,接受贿赂,品行不正,尽管他很能干,但依旧被宋太祖撤职,可见廉洁比能不能干更重要呢!廉洁不廉洁,不仅对国家对民族影响都很大,而且,对个人也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第二,要自觉学习廉洁典范。
从古至今,流传着多少正直廉洁的人,杨震、陶渊明、魏征、于谦、徐恪、蒋伊……这些光辉灿烂的名字,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廉洁下去……徐恪是我们张家港人,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清贫一生,也是廉洁的典范。
海瑞曾这样夸奖徐恪:他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我恐怕很难超过他。
他从河南巡抚离任那天,不少官吏和无数百姓都挥泪相送。
他的一位下属,因为知道徐恪积蓄很少,便想赠送银两三千作为盘缠,但为徐恪正色拒绝。
徐恪为此而自感惭愧,感叹地说道:“竟然还有人不了解我徐恪的为人之道!”徐恪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长大以后,如果能够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我们一定要自觉地学习廉洁的先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不贪污,不受贿,永远保持廉洁的本色。
第三,要敢于和不廉洁的行为做斗争。
在家庭,要监督好爸爸妈妈,不做不廉洁的事。
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爸爸妈妈,营造浓郁的家庭廉洁氛围。
在学校,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廉洁教育活动。
在同学班级中,积极宣传廉洁思想,弘扬廉洁文化。
在社会上,发现不廉洁的行为,要勇于检举揭发。
让不廉洁的行为,没有容身之处。
我相信,廉洁你我他,只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廉洁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读《两袖清风的于谦》有感六(2)叶陈欢我手里拿着廉洁教育读本,一遍遍仔细、认真的读着里面的一个令我印象极深的小故事:《两袖清风的于谦》。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浙江杭州,从小爱读书,还特别敬仰文天祥,立志要向文天祥学习。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
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有一次,于谦进京办事,手下劝他给一个掌握朝中大权的太监王振送礼,但于谦不但没听取手下的话,还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没什么好送的。
”于谦进京时什么也不带。
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写了首《入京》诗作为回答。
诗中这样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满。
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现在像于谦这样廉洁的人已经不多了,许多人因为有了一定的权利,就开始贪污、受贿,最后导致工作没了,严重是甚至连小命都不保了,更别说钱财了。
古话说的好: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