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七年级
示范教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绘制频数直方图.
教学难点:将一组数据正确地进行分组并画频数直方图.
学情分析
认知根底: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频数的概念,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与简单推理的活动过程,并在作出推测的过程中,绘制简单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活动经验根底: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作图根底,但对于如何绘制频数直方图还比较陌生,绘图也不熟练,对频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采取交流探讨式,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大胆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现场调查: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现场调查班内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 cm)如下:
141165144171145145158150157150154168168155
155169157157157158149150150160152152159152
159144154155157145160160160158162155162163
155163148163168155145172
表(一)
现场收集数据,并提出以下问题:
1.你知道服装店是按什么规格销售服装的吗?
2.实际做校服时有必要按每个人的身高进行制做吗?
身高/cm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
学生数
身高/cm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
学生数
身高/cm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
学生数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衣服上标有M、S、L、XL、XXL等号码,一般按号码销售,S代表最小号,身高在150~155 cm的人适合,M号适合身高在155~160 cm的人群着装……厂家做衣服订尺寸并不是按所有人的尺寸定做,而是按某个范围分组批量生产.
教学说明
通过以上问题的处理,使学生体会到将数据分组的必要性.在收集数据时,要注意取整数,可作规定如采取四舍五入法,或采取去尾法,总之标准要统一,问题提出后,可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设计说明
在讲解如何分组时,由于分组是学生初次接触,非常陌生,在计算组距和组数时,又比较复杂,所以没有对学生采取“硬性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呈现一位学生的做法,帮助学生初步对分组和确定组距的步骤有所了解,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对这位同学做法的认识,通过讨论,总结归纳绘制频率直方图的方法和步骤.
1.想一想:如何处理这组数据,根据需要将数据分组呢?
分组组数的确定,不仅与数据多少有关,还与数据的取值情况有关.在实际决定组数时,常有一个尝试过程:先定组距,再计算出相应的组数.看看这个组数是否大致符合确定组数的经验法则.在尝试中,往往要比较相应几个组距的组数,然后从中选定一个较为合适的组
144 cm 以下145~149
cm
150~154
cm
155~159
cm
160~164
cm
165~169
cm
170
cm
以上
3691695 2
生:先分组,再得到相应各组的学生人数.
师:根据上表绘制统计图(如下).(投影片)
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将数据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直方图.
点评: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
2.教材“议一议”.
讨论结果:(1)找出这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求它们的差.
(2)按照数据的特点确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分点.
(4)列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直方图.
注意:在绘制频数折线图时,可以直接在图上取点、连线,也可以直接绘制折线图.但不管怎样,所取点应在“条形”或所取区间的正中,这样可使得折线图更为直观地反映频数分布的直观情况,否则整个图形就可能向左或向右偏移,造成一定的视觉误导.教师帮助学生作如下总结:我们在收集到一些数据后,一定要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表示所收集的数据.常用表格与图表两种方式,何时用哪种方式,应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生搬硬套,应多总结、提炼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不要一味去模仿,只要多动脑去思考,相信同学们会创新出更好的方法.
教学说明
学生一般应该能从小亮的图中估计出班内同学身高的平均值,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能有学生说身高在150~160 cm的学生最多,而两边的学生数大致相当,据此可以估计出平均数应在155~160 cm之间,可能是157 cm左右,只要学生的说法有道理,就应给予鼓励.
三、巩固提高,熟练技能
设计说明
此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绘制(连续型)统计量的频数直方图的一般步骤,同时通过处理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体会统计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应用统计的学习习惯.储蓄所太多必将增加银行支出,太少又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此,银行在某储蓄所抽样调查了50名顾客,他们的等待时间(进入银行到接受受理的时间间隔,单位min)如下:
15 20 18 3 25 34 6 0 17 24 23 30 35 42 37 24 21 1 14
12 34 22 13 34 8 22 31 24 17 33 4 14 23 32 33 28 42
25142231423426142540142411
(1)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
(2)这50名顾客的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根据这个数据,你认为应该给银行提什么建议?
解:(1)①先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在上面的数据中,最大值为42,最小值为0.
分组5min
以下
6~10
min
11~15
min
16~20
min
21~25
min
26~30
min
31~35
min
36~40
min
41min
以上
合计
频数1231113101150
绘制频数直方图(如图),学生完成下图.
(2)提示:50名顾客平均等待时间x =x 1+x 2+…+x n n
(n =50).略. 教学说明
在学生练习本题之前,可适当提醒学生注意绘制频数直方图的一般操作方法,另外要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得知顾客等待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 左右,时间太长,因此建议银行从客观上要增加储蓄网点,从主观上来说要让营业员提高工作效率.
四、积累与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
2.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1)表格形式. (2)频数直方图.
3.各种统计图、表的优、缺点.
4.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拓展练习
1.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为此,某市就“你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是多少”的问题随机调查了辖区内300名初中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统计图(部分)如图所示,其中分组情况是:
A 组:t <0.5 h ;
B 组:0.5 h ≤t <1 h ;
C 组:1 h ≤t <1.5 h ;
D 组:t ≥1.5 h.
请根据上述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C 组的人数是___________;
(2)本次调查数据的中位数落在_______________组内;
(3)若该辖区约有24 000名初中学生,请你估计其中达到国家规定体育活动时间的人约有多少?
2.在学校开展的“献爱心”活动中,小东同学打算在暑假期间帮助一家社会福利书店推销A ,B ,C ,D 四种书刊.为了解四种书刊的销售情况,小东对五月份这四种书刊的销售量进行了统计,小东通过采集数据,绘制了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表(如图),请你根据所给
出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1)填充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及补全频数直方图; (2)若该书店计划订购此四种书刊6 000册,请你计算B 种书刊应采购多少册较合适?
(3)针对调查结果,请你帮助小东同学给该书店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书刊种类 频数 频率
A 0.25
B 1 000 0.20
C 750 0.15
D 2 000
答案:1.解:(1)120 (2)C (3)达到国家规定体育活动时间的人数约占120+60300
×100%=60%.
所以,达到国家规定体育活动时间的人约有24 000×60%=14 400(人).
2.解:(1)1 250 0.4 (图略)
(2)6 000×0.2=1 200(册).
(3)说明:只要合理即可.略.
评价与反思
引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亲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印象更加深刻,分组时没有硬性灌输,而是举例让学生体会分组的必要性,教学环节结构紧凑、层层递进,首先启发学生意识分组——帮助学生认识分组——鼓励学生尝试分组,一步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所举实例及练习应再丰富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 可编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