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4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练习2
1、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关系称 作( ) A A、生产函数 B、生产可能性曲线 C、总成本曲线 D、平均成本曲线
练习3
当劳动(L)的总产量呈下降态势时, 劳动的( ) A、平均产量递增 D B、平均产量为零 C、边际产量为零 D、边际产量为负
练习5
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 ) A、时间长短; D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3.1 厂商
天上掉钞票,砸 民以食为天,我 到了我的头。有 开家餐馆。 Money了,干点 啥?
个体户 老板
单人业主制企业
一、厂商的组织形式
单人业主制企业:
我们俗称个体户,它的特点是企业由一个人 (自然人)所有并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权 是统一的。自然人承担无限经济责任。
合伙制企业: 生意这么好,再扩大 规模,恐怕资金不够, 老古董, 若干人共同拥有、共同经营的企 还有,更没时间找 合伙干 业。其重要特点是:在法律上实 MM…..? 吧
填空
可变要素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总产量
2 12
平均产量 2
6 8
边际产量
2
10
12 24 12
24
48
12
12 11 10
60
66
6
4
70
70
8.75
0
-7
63
7
练习1
已知生产函数 Q = 21L + 9L2 – L3 求:AP,MP?
解答1
AP=Q÷L=21+9L –L2 MP=dQ/dL=21+18L-3 L2
三种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 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 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当边际产量等于 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说明边际产量 过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 曲线的关系
TPL ,APL ,MPL 都是倒U型曲线, 即,先递增后递 减。 Q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D TPL 第三阶段 MPL在B1点达到最大 值。这时TPL在B点出 现拐点,即其上升速 率开始变缓。TPL切线 的斜率在B点达到最 大。(此时APL的值 (B2点)等于OB的斜 率) 劳动的合理投入阶段 一般在第二阶段 (L1—L2)。因为在 第一阶段APL递增 (O—L1),而在第 L 三阶段MPL小于0(L 大于L2),TPL递减。
第二阶段



曲线特征:TP增加到最大值;AP下降;MP下降到零。 AP>MP≥0阶段。 总产量仍以递减速率递增,并达到最高点,边际产量 则由最高点开始下降以至为零;平均产量先升后降, 在最高点处与边际产量相交,此后开始下降称为报酬 递减阶段。 含义:在第二阶段生产,生产者可以获得增加可变要 素投入量所带来的好处,又可以避免可变要素投入增 加到第三阶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二阶段是 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
第一阶段

产量曲线特征: MP>AP ,AP上升,直到最 大值;MP为正,且始终大于AP。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均递增,称为 报酬递增阶段。 含义: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能使AP增加, 所以,在该阶段,生产是缺乏效率的。只要 增加可变要素量,也就能使总产量增加。因 而,理性厂商不会将生产停留在这一阶段。
B
C
150
120
20
30
1000
1000
D
100
40
1000
等产量曲线: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相同 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K
Q3 Q1 o Q2
Q TP
AP X
MP曲线
MP曲线是TP曲线 的导数。 因此,在TP曲线 变化最大时的点处 首先达到最高点, 而后下降。 在TP曲线的最高点 处,MP下降为零。 而后TP曲线下降。

Q
TP
MP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TPLAPLMPL E TPL F
H
o L1
APL L2 MPL
L
AP曲线和MP曲线

§3.4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 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在长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 件下,由n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一定组合 所能产生的最大产量。 Q=f(x1,x2,x3,…..xn) 为简化分析,通常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 函数来考察长期生产问题。 Q= f (L, K)
等产量的含义
要素组合 A 资本(K) 元 200 劳动(L) 小时 10 亩产量 斤 1000
三种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 际产量,就是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在拐点之前,切 线的斜率为正且递增,即边际产量递增;在拐点, 切线的斜率最大,即边际产量最大;过拐点以后切 线的斜率递减,即边际产量递减;到达最高点时, 切线斜率为0,即边际产量为0;之后,切线的斜率 由正变负,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也开始下降。
利润最大化
总收入
总成本
产品 销 售量
产品 价格
要素 雇 佣量
要素
价格
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从两方 面考察:
从有形物质的实物角度考察投入的 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 关系,这些构成了生产理论; 从无形的价格、货币角度考察投入 的成本与销售收益之间的经济价 值关系,这些构成了成本理论。
企业和家庭一样,是市场经济中 的基本单位。也可以说,企业也 是经济人,它生产的目的是实现 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MPL=0时(D1点), TPL达到最大值 (D点)。
B
MPL=APL时(C1 点),APL达到最 大值。从这点开始, MPL小于APL。这 时,TPL在C点的 切线与从原点出发 到这点的射线重合。 O
B1 B2
C1
D1 L2 APL MPL
L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假定生产技术不变,假定其它生产要素 不变,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 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 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这就是边 际报酬递减规律。(由此决定了MP曲线的 特征)
练习6
如果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 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 A、与纵轴相交 B、经过原点 D C、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与横轴相交
练习8
已知生产函数 Q = 21L + 2 – L3 求:该厂商短期生产的理性决策 区域。
解答
第二阶段为:AP最大值——MP为零之间。 1、求出AP最大值点: AP=Q÷L=21+9L –L2 AP’=9-2L=0 L=4.5 Q=185.5 2、求出MP为零点: MP=dQ/dL=21+18L-3 L2 =0 L=7 Q=245 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区域为: 劳动量:(4.5,7);产量:(185.5,245)
短期生产函数
Q=F(L,K)
表示在资本投入量固定时,由 劳动投入量变化所带来的最大 产量的变化。
(可变投入在短期只能是L)
对短期生产函数数量规律的具 体考察
(1)总产量(Total Product of Labor): TPL=F(L,K) (2)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of Labor): APL=TPL/L (3)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第三阶段
产量曲线特征:TP开始下降;AP继续下降;MP为负值。

总产量从其最高点C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在零以下即 为负,因此为负报酬阶段。
含义:可变要素投入量相对过多,总产量随着可变要 素投入量的增加开始下降。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投 入量是有利的。MP可以上升,从而TP增加;所以也 肯定是生产缺乏效率的。理性的厂商不会将生产扩 大到这一阶段。
§3.2 生产与生产函数

生产是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是指
为满足人类需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 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的一切活动。

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L)、
资本(K)、土地(N)和企业家才能(E)。 在当今知识也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用于生 产中。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 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 产要素的数量和所能产生的最大产量之间 的关系。也即这二者之间的技术关系。
生产的三个阶段

短期生产理论根据总产量曲线、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生产划分 为三个阶段。如图。
生产的三阶段
Q C D TPL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B
第三阶段
B1 B2 O
C1
D1 L2 APL L MPL
L1
劳动的合理投 入阶段一般在 第二阶段 (L1—L2)。 因为在第一阶 段APL递增 (O—L1), 而在第三阶段 MPL小于0(L 大于L2), TPL递减。


在AP曲线的最高点 时,AP曲线与MP曲 线相交; 因为,在该处,既 有TP曲线与原点的 连线,该线又是该 点处的切线。
Q
TP
AP
MP
X
三种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与平均产量;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 点的平均产量,就是原点到这一点射线的斜 率。开始时,射线随总产量的增大而增大, 平均产量递增;当射线与总产量线切时,其 斜率最大,即平均产量最大。过了此点,其 斜率递减,即平均产量递减。
第三讲 生产理论



厂商 生产与生产函数 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规模报酬
本章引言


本章分析决定供给的生产者行为。在西方经 济学中,生产者称为厂商,是指能作出统一生产 决策的经济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厂商追求的是 利润,他们购买和投入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是生产 者行为理论的中心课题。 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者总是尽可能使生 产特定产量所支出的成本为最小,或使消耗一定 量成本所生产的产量为最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