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Company name
4. 4
长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 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 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Company name

4.2.2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 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 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以Q表示总产量,L、K、N、E分别代表劳动、资 本、土地、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则生产 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是:Q=f(L,K,N,E) 在分析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时,一般把土地作 为固定的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又难以具体估计。 因此,生产函数可以简写为:Q=f(L、k) 。
Company name

4.1.2企业存在的理由 (三)团队生产的优势 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同性质的工作,绝大多数 产品不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人合作完成的。例如, 一部电影的完成需要有编剧、摄影、制片、导演 和演员等共同配合。专业化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 率,分工也必然要求合作。当生产活动以团队形 式进行时,可以利用各个方面专家的特长,从而 使效率大大提高。

4.3 短期产量分析 4.3.1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 部产量。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 量。 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Company name

Company name

4.1 生产者行为目标 4.1.1 什么是企业 经济学中企业就是商品市场的供给者或生产者, 它是指能够独立作出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 现代社会中,厂商可分为业主独资、合伙经营和 股份公司三种组织形式。 业主独资厂商是最简单的形式,指单个人单独所 有和经营一个企业; 合伙经营厂商指两个或更多的人共同拥有一个企 业; 股份公司通常也为许多人所有,但公司内部的所 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Company name
案例:边际实物报酬是怎样递减的 某电工机械厂厂长王钧:以转盘生产为例,转盘是我厂大 型连续卷管机400多种零件中的关键件之一,用4台机床 进行加工。 开始时,我们用4名工人加工,一人一台机床。由于每个 人既要操作机床,又要做些必要的辅助工作(如卡零件, 借用工具,相互传递,打扫卫生等),使机床的生产效率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果日总产量为32件,人均产量只有 8件。当增加一个人后,就可以有一个人做辅助工作,其 他4个人能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机床上,日总产量增加到 41件,人均产量为8.2件,边际产量为9件。再增加一个 人后,就能将绝大部分辅助工作担当起来,有4人盯住机 床上,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效率,日总产量又增加到54件, 人均产量为9件,边际产量为13件。这就是边际实际报酬 的递增阶段,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Company name

4.1.2企业存在的理由
(一)规模经济的存在 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 斯(R.H.Coase)以前,经济学家基 本上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企业存 在的必然性。
Company name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在这个生产函数中,A与α为常数,其中: 1>α>0。α的经济涵义是:α和1-α分别表示劳动 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表示劳动在 总产量中的贡献份额,1-α表示资本在总产量中的 贡献份额。 柯布与道格拉斯计算出在该时期美国的工业生产中, A为1.01,α为0.75,所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可以具体写成:
Company name

4.3.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
Company name

4.3.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如下特点: 第一,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第二,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第三,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4.3.4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在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分 为可变的与不变的两类。 第三,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 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案例:边际实物报酬是怎样递减的 当增加到7个人时,由于新投入的第三个人只能担负一部 分辅助工作,有一部分时间没活干,因此总产量虽然增加 到63件,平均产量保持不变,边际产量反而下降。此后, 随着投入的劳动力进一步增加,不但剩余时间越来越多, 而且互相干扰,废品率也相应上升,结果平均产量不断下 降,边际产量下降更快。直到总劳动力为10人时,总产量 达到最大,平均产量从递增到递减,边际产量从最大到0 。这就是边际实物报酬递减阶段,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 加。 在这里,我们看到当劳动力增加到10人以上时,便人浮于 事,人多手杂,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废品率进一步增加 ,导致边际产量为负,平均产量继续下降,总产量也开始 下降。这就出现了负报酬阶段。中国有句古话:一个和尚 挑水唱,两个和尚抬水唱,三个和尚没水唱。”看来人多 未必是好事。
拓展阅读 城市规模经济研究. 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 动趋势 规模经济的制度分析. 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经济研究 新贸易理论_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 _文献综述
Company name

4.1.2企业存在的理由 (二)交易费用的节约 科斯在其发表于30年代的《企业的性质》一文 中明确指出,市场交易存在着交易费用,企业的 存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费用就是为了完成交易而发生的费用。按 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可将交易费用 分为: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 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合约的成 本、履行合约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行和制裁违 约行为的成本等等。
Company name

4.1.3 企业行为目标 利润对所有企业来说是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如 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核心问题
Company name

4.1.3 企业行为目标 2)利润最大化企业目标的局限性 1.只有厂商所有者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由于现实经济生活充满着不确定性 3.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往往会使企业关注 最终的结果,而对生产经营的过程重视不够。 4.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也很容易导致唯利是图 和拜金主义倾向。
Company name

4.2.2 生产函数 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柯布与经济学 家道格拉斯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生产 统计资料,得出了这一时期美国的生产函数为:
Company name

4.2.2 生产函数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卢登琴

生产者行为目标 生产函数 短期产量分析 长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厂商规模
Company name

学习要点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生产函数的概念,区 别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短期产量曲线 的关系,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生产的三阶段和规 模经济等。
4.3.1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如果以Q代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ΔQ代表某种生产要 素的增加量,以TP代表总产量,以AP代表平均产量,以 MP代表边际产量,则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Company name

4.3.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

4. 4
长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分析生产者如何把既定 的成本分配在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 达到利润最大化。 4.4.1 等产量线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为: Q=f(L、K)

4.3.4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得 出来的,在农业中的作用最明显。这一规律同样 存在于其他部门。工业部门中劳动力增加过多, 会使生产率下降。行政部门中机构过多,人员过 多也会降低行政办事效率,造成官僚主义。 我国俗话所说的“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 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对边际产量递减 规律的形象表述。
Company name

4.2 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
劳动
资本
土地
企业家才能
Company name

4.2.1 生产要素 劳动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劳动力是劳动者劳动的能力。 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资本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指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原材料、流 动资金等;其二是指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体现在 劳动者身上的体力、文化、技术状态等 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以土地为主要代表的 各种自然资源,它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y name

4.3.3 生产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Ⅰ),是劳动投入量从零增加到B点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Ⅱ),是劳动投入量从B点到A点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Ⅲ),是劳动投入量超过A点以后的阶段。
Company name

重点掌握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 量的关系;等成本曲线;等产量曲线与两种生产 要素的最佳组合。
Company name

赠报的免费午餐 启示: 企业的行为取决于其目标。在现实中,企业可能有各种目 标,但是,如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假定一个理性消费者是 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一样,在分析企业行为时,从企业在 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经济责任出发,微观 经济学假定厂商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 配置。所谓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在产量既定的条件下 实现成本尽可能的小,或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达到产量尽 可能的大。 本案例分析了报社作为生产厂商的赠报行为,通过生动形 象的例子阐述了报社是如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看 似非理性,实则理性,可以引发我们对生活中很多类似的 现象进行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