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实效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实效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实效研究2004 年,时任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在《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一文中提出:“……要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否则,教育学科就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

”这一观点,很好地概括了师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与时俱进,配合基础教育的需要。

现有的教师培养和当前的基础教育需要紧密结合,两者和谐同步地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师的责任。

师范院校一定要与中小学校密切结合,与中小学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以至影响了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摇篮,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

那么,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本文试图针对以上问题,采取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展开论述。

、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需求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出了定义:“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其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要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考虑。

因此,《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

这一标准的提出,明确了美术教育的方向,同时也间接指出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围绕《美术课程标准》,基础美术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的改革。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学知识传授的载体,其教学内容体现了对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目前,在全国广为使用的美术教材有“人美版”“人教版”和“湘版”教材。

对此,笔者以湘版初中美术教材为调查对象,对初中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表1)。

从表1 中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是十分多样的。

笔者做了大致分类: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48 课中,课程内容分为4大门类,比重最大的是“绘画”,分8 种类型,共17课,占总课数的35.4%;与此相当的是“设计”,分7 种类型,共15 课,占31.2%;其次是“手工制作”,分6 种类型,共9课,占总课数的18.8%;最后是“欣赏”,分3种类型,共7课,占总课数的14.6%。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是学习领域之一,该模块在第四学段(7-9 年级)的阶段目标是“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因此,现阶段的中学美术课程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课需要更多地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为此,笔者对中学阶段美术课程内容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2):从表2 中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是十分多样的,涉及的其他学科达到19门,涉及次数共59 次。

其中涉及频率最高的为文学,涉及10 次,其次是社会学,涉及9次。

这些学科大部分具有人文性质,如文学”“社会学”“民俗文化”“历史”“收藏鉴赏”等11 类。

在初中阶段,人文学科在美术课程内容中涉及次数共38 次,占总数的64.4%,即占涉及学科总数一半以上的比例。

二、正视普通高校美术师范教育现行课程设置的弊端为诊断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弊端所在,笔者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20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美术基础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二类,与基础教育需求分类比较,结果分析如下(表3、表4):一)专业技能课程过于强调方向性表3 反映出各高校美术师范教育的美术技能课程设置门数有6 至10 门不等,平均每个学校开设的美术技能课程为除两所学校未7 门。

设置专业方向外,其他18 所院校均设有专业方向课程,其中最多的方向课时甚至达到了1296 课时,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

对比表1中的初中美术课程48课,除“欣赏”模块的7 课外,其他41课涉及到美术技能21个不同门类,相较于大学所教美术技能课程平均7 门,初中的美术教学需要的美术技能是大学美术技能课程无法满足的。

现行各高校美术师范教育的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

专业技能课程中除中国画外,其他方向课程在初中美术课程中没有与之直接对应的课程内容。

对比表1 中的课程分类,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点到为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脱节的现状。

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

人文素质课程缺乏延展性笔者在统计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表4 时,将各高校公共必修基础课中的政治素养课划入到了人文素质学习领域,所以从人文素质课程比例反映结果来看最为平均,基本维持在7.5%-11.8%之间,课程安排平均6 门左右。

而比照表2,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学科达到了19 门,其中人文类的课程占11 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

初中美术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而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足以说明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与基础教育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

此之外,调查中还呈现课程设置“重美术专业学术、轻教育学科理论”“重绘画技能、轻教育实践”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构建无缝对接的新课程体系以《美术课程标准》为参照,以《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建构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一)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考虑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充分挖掘和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立足于提高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克服重艺术性、轻师范性的弊端,建构具有基础教育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

第三,突出课程设置的适用性,克服专业面过窄、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实现高校课程设置与中学课程需求无缝对接,加强区域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

第四,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开放性,扩大课程平台,创设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课程支持。

二)培养方案的结构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

模块的执行形式设计为“平台+柔性模块”,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平台、实践创新平台,柔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等12 个模块(表5)。

其中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由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方面构成;专业课程模块由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方面构成。

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在执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中学课程教学需求,课程设置应具有以下特点:1.增设实用性课程为了加强专业的实用性,按照中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设置与之对应的美术技能课程,包括纸艺、编织工艺、木浮雕工艺、连环画、服装设计、模型制作等,尽可能做到与中学课程教学内容对接。

2.拓宽人文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设置校选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和院选人文拓展课程,包括校选音乐欣赏等多门跨专业课程,院选中外美术教育史、艺术美学、博物馆教育、文化遗产与保护、中国画论、现当代美术思潮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课程保障。

3.加强师范性课程为了提高专业的师范性内涵,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需要加强师范性必修课程。

课程包括美术教育学、普通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地方美术教育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体现专业的师范性特质。

4.强化实践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构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四年共安排41 周。

实践教学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美术技能、综合能力,分三大类构成。

第、师范技能实践类,依托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顶岗实习、美术教育教学调研等课程来完成,主要提高学生掌握师范技能和基本的研究能力。

它注重纵向联系,实现能力培养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第二,美术技能实践类,依托技法课、实验课、实训课、艺术实践课等课程来完成,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能力。

它注重横向联系,依据课程设置要求,实现教学形式单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第三,综合能力实践类,依托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各类专业竞赛以及其他的素质拓展竞赛、毕业创作与论文等课程来完成,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它注重开放的发展理念,融多重活动载体,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

结语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实施者,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传播者。

在教育不断变革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改革的不变主题。

因此,在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高等师范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也应与时俱进。

只有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不断拓展视野,调整培养策略,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教育理念的优秀美术教师。

注:本文为洪琪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 年教育部重点专项课题“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LA1020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