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永松老师讲《中国童话》的故事汉声北京办公室2012-11-15 20:00~21:30·口耳相传的“老方法”我们先看《中国童话》的序言叫做《让汉声中国童话成为十亿中国人的故事》,现在的人口是十三亿、十四亿……我们自己的故事,当然要做给我们的孩子知道。
但是碍于现在的文化形势,常常我们的孩子不知道。
他们获得信息都是从电视、从传媒来,所以我们这部书应该扮演这个角色,让孩子有故事听。
什么意思呢?你想想看,你家有个孩子,你跟他说故事,他是最认真听的,他是最爱听的,你跟他讲完故事他一辈子不会忘记的。
你跟大人讲故事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右边耳朵进左边耳朵就出去了,或者他们就搞别的事情去了。
所以给孩子讲好故事就是他生命的形塑。
虽然只是讲故事,但是很重要。
但是这个故事要好故事。
我们讲过去的祖先们,在农业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传媒设施。
那时候没有电,晚上就点着灯火,但是孩子还不愿意睡觉。
我记得吕胜中(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系主任)告诉我,他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最多的就是他们全家人在剥玉米粒的时候。
玉米收了,晚上要把它剥成一粒一粒的。
大家围着灯火剥玉米。
爷爷的任务就是讲故事。
所以这些故事影响了他一辈子。
这个是剥玉米讲故事,更何况还有妈妈抱着孩子讲故事。
妈妈抱着孩子、围在跟前、一边做家务事一边讲故事,那种情境是无法取代的。
抱着讲故事,妈妈的语气、妈妈的心跳,都会跟孩子互动的。
孩子可以发问,妈妈可以说明,这种珍贵的经验都是口耳相传,也是这一件事情的重点。
大家记得,我们就是口耳相传,积累下来的中国童话。
相对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今天科技太发达,小孩子都会玩电脑、玩iPad。
这个现象要检讨。
这会给你带来什么,让你损失什么。
手拿笔,指头的运用、笔触跟纸面的摩擦、造成的线条,跟你这样在手机或iPad上刷刷刷是不一样的,这个一定要去作比较。
今天苹果最大的服务就是让人用指头拨来拨去就什么都拥有了,这不就是过去的梦想吗?过去的梦想就是说阿拉丁神灯摸一摸,你要什么就都有,是吧?那么,心想事成,这是一个追求。
但是这个追求要看放在哪里。
这个要思考一下。
它是很好的工具,来让孩子接触一个新的世界,去理解一个新的世界。
那我们说故事,也是让他理解一个新的世界。
有亲情、有妈妈的语气,这种沟通,跟使用电子设备是不同的方式,这是要检讨的。
你说老法没有新法好用吗?也不见得哦。
过度依赖电子设备有可能会带来生理上的伤害、情绪上的伤害。
情绪上的伤害就是说他就越来越隔离人际关系了嘛,他自己拥有一个魔堡,就像阿拉丁神灯,他这样摸摸摸就可以解决好多问题,他不跟你沟通,这就可能会造成情绪上的问题。
然后再来就是社会性上的伤害,他就没有人际关系了。
然后还有他认知上的伤害,他靠摸来摸去的屏幕得来的营养、讯息,常常是一致化的。
这几样都值得去检讨。
所以,相对在农业社会妈妈抱着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围在爷爷的膝盖头前听故事的方式,这件事情(指孩子们经常使用电子设备)跟今天的宅男宅女问题,要一起讨论。
当然这就是工业社会、城市文明,相对农业社会、农业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案例。
·民间故事和小传统文化我记得我们做“惠山泥人”的时候,那些工作人员跟我讲,惠山里面有天下第二泉。
这里诞生了一个有名的无锡音乐,就是《二泉映月》。
这个人叫阿炳,其实就是很穷的一个盲人音乐演奏家。
他白天在庙口上面,没有生意了或者生意弄完了,天黑了各自要回家嘛,就要穿过我们做调研的泥人一条街附近。
开始天黑了,他就感怀身世,一边走一边咿咿呀呀地拉着他自己喜欢的曲调回家。
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都说,他们小时候,如果晚上太晚睡觉,妈妈就会骂,“阿炳都回家去困觉了,你怎么还不睡”。
意思就是说阿炳早就带着音乐走过去了,已经很晚了。
过去农村都万籁俱寂嘛,就听到咿咿呀呀的音乐。
二泉映月是这么诞生的。
所以民间的东西,它有人们依附的感情在里头。
民间故事都是这样的。
你到庙里头去,站在庙门前面,有个大门神,就有门神的故事好说啊。
秦琼和尉迟恭怎么怎么样,对吧。
然后,左青龙右白虎,龙上面说的什么故事,白虎上面说的什么故事。
有些吉祥的图案,比如“祈求平安”的图案,就有一个壮士,举着一个旗子,另外一个托着一个球,那是谁谁谁,“(旗球)祈求平安”,这是谐音嘛。
这些都在庙里头。
每一个展出来给你看到的面上他会切割成很多块,上面用壁画描绘着,或者用雕刻出来的民间故事的图案。
那么进去后,中间就有龙柱,左右两边可是故事的柱子,那里面有封神榜的故事一直盘上去,三国演义的故事一直盘上去。
所以爷爷带着孙子,或者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去庙会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些故事画。
这些故事造型的雕塑嘛,都是木刻。
甚至于斗拱上面,木构建筑上面,有彩画、有雕刻。
每一面其实都说了一个故事。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童话。
是出现在庙里头。
每一面就是一页,就是一个故事。
过去的中国童话,出现在庙里头是最多的。
在流动的摊贩系统,小孩子最喜欢会做糖人啊、捏面人啊、吹糖人的这些小贩,都做很漂亮的东西给你。
其实每一个漂亮的东西,都常常是一个故事。
譬如说他会捏一个关公,红脸的,会捏一个拿着长枪的赵子龙,会捏一个拿着羽毛扇的诸葛亮。
那这些都是课本。
孩子在等着买,看着塑造面人的师傅,不但看到关公怎么咚咚咚出来怎么拿大刀这些工艺过程,他还问这是什么、这是谁,他爷爷就会告诉他,这是关公,红脸的代表什么。
然后他花钱买了,他一辈子记得住。
因为过去民间文盲很多,常常都是要靠着这个,这部分叫小传统文化。
相对的大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去读书、去受教育、去读经典的部分。
小传统文化使得我们中华民族那么大的民族,巨大的人口数量,走了几千年下来,我们自己还是有一脉相传,我们的文化没有断掉。
古印度的断掉了,古埃及的断掉了,古希腊的断掉了,古巴比伦的断掉了,我们的没有断掉。
这个就是很多小传统文化、故事形态在传诵着我们自己的历史故事,传诵着我们自己的民间传说,传诵着我们的寓言,传诵着我们更古老的神话故事,甚至于记录着事物起源的故事。
含羞草,有含羞草起源的故事;鱼,有鱼的起源故事。
刚刚所谈的这几个点,其实就是今天我们《中国童话》里头的类别:第一个是古老的神话;然后是我们很重要的历史故事;然后是民间传说故事;再来就是寓言;还有就是事物起源。
大概就是这五项。
就是我们中国童话的类别项。
我采访捏面人的故事顺便告诉大家。
在我们台北办公室后面的菜市场,有天居然看到有一个老头坐在那里一直捏东西。
走近一看,不得了,怎么捏得这么好。
然后就跟他做采访,跟他交朋友。
他说我是山东人,我“走路到台湾”。
我说你开玩笑,什么叫走路到台湾。
他就这么讲,他说我走路两次到台湾。
这很有趣的。
我觉得更荒唐了你怎么走路两次到台湾。
慢慢听他说清楚,他说我是鲁南人,鲁西南的地方,我们当地比较穷,秋收到春天没有事做嘛,所有的人都要有一技之长,有的是吹糖、有的是捏面、有的是弹棉花这样,然后就去外面卖艺增加外快。
他说我“走到台湾来”没啥了不起。
你看看,人家生命力很强。
那他就是小传统文化,他就背着他的箱子,他有一技之长,就一路做,捏面人的材料不够就再买箱米,再做再做再做,一路做。
做什么呢?就是做民族文化大家共通的认识的民族文化。
做关公,在台湾也是关公。
我只是举个例子。
还有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什么都做。
这个行业就这么活下来。
很精彩的。
还有众多其他小行业,其实也就是这么过日子的。
弹棉花也是啊,我们《汉声》杂志第28期做弹棉花,我是在泸州做采访。
我也不好意思说我在泸州会碰到他,因为我爱喝酒嘛,我到泸州就去找泸州老窖的酒厂。
结果爱喝酒这点也很好嘛,偏偏在酒厂遇到一个弹棉花的。
结果做了采访。
弹棉被也是,他有一技之长,两三个人就卷个铺盖就这么往南走。
现在大家都不需要弹棉被了。
弹棉被是什么呢?是旧被翻新,是过去能源节省最好的一个例子。
因为棉花睡久了会潮,可能边上脏了会硬,他打开来,把它拍开以后,把好棉花留着,脏的拿开,再加上一点新棉花,再去弹松它。
那又是暖暖的一个被子。
·起头的动力刚刚谈到,很多小行业,在很多小事物里头,都记录着我们自己的文化。
尤其是刚才谈的各种故事都在讲这个。
在我成长的年代,也是一样,大家都看西方故事。
我们当时有个觉醒,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看中国自己的故事书,所以才有这套《中国童话》起头的动力。
那我们在进入观察这件事情的时候,会说故事、会写故事的几个国家跟民族,其实都是大民族说得好。
像俄罗斯民族就说得好。
发现托尔斯泰就是写故事的高手。
再发现托尔斯泰的文集里头说了,“将来的艺术家一定会明白,创作一则优美的故事,一首好歌,或是编写人人能够懂的传奇、谜语和笑话,可能比创作长篇小说和交响乐更重要。
”这是托尔斯泰讲的。
所以托尔斯泰在这个以世界顶尖的文学家身份,也跨入了大众通俗文艺的园地。
那么亲身收集民间故事,并且为幼小的学童编写启蒙的故事读本。
在当时他的举动也曾被批评为“一代伟大才能的浪费”。
所以由这个系统展开我们故事的前提探讨。
·如何编排《中国童话》接下来就是我们怎么去做呢?因为给孩子讲故事呢,很多故事要讲。
如果说一次机会讲很多,又隔很久才讲,不如说有一个恒定的、常态的节奏跟孩子讲故事。
所以我们觉得床头故事很重要。
年头到年尾,每个晚上给你讲一个故事,然后你好好睡觉。
我们在春夏秋冬的年头到年尾当中,把萌发生命的故事放在春天。
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编排故事,一定是顺着我们农历的节气。
那么像昨天(2012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初一)的话,应该是读“送寒衣”的故事。
这个是习俗嘛。
教你能够悲天悯人,能够思念祖先,这个故事最贴切。
由节令走出来,就把刚刚的几个类别交叉使用。
所以让孩子每天听完或读完一个故事之后,可以奠定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跟认识。
刚刚讲了农业社会大家也没读书,都靠着听故事讲故事了解文化。
然后其他时间就是四时农作,去耕耘,日子就是这么过。
我们的序文里头都大概有说明。
·编辑《中国童话》的背景【文编背景:故事素材的取得和写作】现在跟大家讲一下当时我在编辑这部书时的背景。
这部书历史的长度,当时是上下五千年,现在应该讲是上下七千年,纵横一千万平方公里,十三四亿中国人产生的精彩故事。
在早期要做这个的时候,也是有感于自己故事的不足,去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西方的《白雪公主》啦,《安徒生童话》啦……这些都很好。
但是我们的在哪里呢?在我们的思考里头,在农村长大的比较知道多一点,看戏曲啦,农村掌故这些。
但也不够。
你去查这些农村的掌故,又没有。
因为我们做《汉声》,在1978年的时候已经从英文版转中文版。
在做英文版的过程当中,我们在民间文化这块下的功夫已经蛮深刻了。
因为我们做了六年的英文版嘛。
那你知道我在做民间文化采访的时候,也有很精彩的、都是口耳相传的故事。
怎么弄呢?譬如说,在台湾有个好处就是大陆各省的移民都在。
不只是说有厦门人、闽南人、客家人,再来最多的就是浙江人、江苏人、四川人……那么这些里呢有老兵,同乡会,然后年纪再老一点的有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