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案例)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

(教学案例)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走近老师》教学案例广西防城港市第一中学秦宗惠近几年来,一些学校以新课改之名,把思想品德(或者《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分为几个步骤,如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展示反馈(解决问题)、当堂训练等,其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就是围绕课本的知识点展开的活动。

师生共同寻找答案,找出答案后就开始记忆、背诵并进行巩固练习。

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找答案、划重点、又读又背,课堂气氛很热闹。

但却对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目标基本没有体现,背离了本学科的主旨,片面追求成绩和分数,到头来学生即使得了高分,也未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此,我认为不能以课改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是中轴和根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其核心素养,让他们成为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人,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创新,而不是会考试的机器。

因此,我在讲课时,喜欢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创设情景,利用所讲故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追问学生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内容编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状态,在形式上有“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

使用新教材以来,我的学生已经非常喜欢这种开放、生动、多样、平等的上课方式。

教材的各个环节设计精妙,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整合一些教学资源,如时事图文、视频、漫画、故事等等,将教材内容适当拓展,以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性。

尤其是把课堂变成一个故事会,学生非常喜欢,所以学生们乐意上《道德与法治》课,参与的热情挺高。

以我在讲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师生之间》第1课时《走近老师》为例,我想加深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和了解,让孩子们对不同风格的老师都产生亲近感,于是,我给学生看了一个视频《泰迪的故事》。

视频只有音乐,我就自己给学生配音讲解。

故事是这样的:汤普森太太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在她执教的第二年班上来了一位叫泰迪的学生,她第一眼看到这位学生就不喜欢他。

泰迪不但肮脏,头发留得长长的盖住眼睛,而且身上还不时散发出一股莫名的臭味。

功课呢?总是落后。

她试了又试,怎么也不喜欢泰迪,每次批改他作业时,总是用一支大大的红笔划了一圈又一圈。

圣诞节到了,所有的学生都会准备一份圣诞礼物送给老师。

泰迪的礼物夹在礼物堆的中央,他是用普通装中饭三明治用的褐色纸包装起来的,纸袋上画有一棵圣诞树,树上用无数的小红球围绕着,这些小球又用一些强力黏纸黏起来,上面还写着这是学生泰迪送给汤普森太太的字样。

所有学生都站立着等她打开礼物。

在撕开最后一片黏纸的同时,忽然有两件东西掉落桌上,一是一个缺了几颗细小钻石的人造水晶钻石手镯,另一件是在廉价店买的只剩半瓶的香水。

汤普森太太很清晰的听到来自孩童群中细声耳语、窃窃偷笑的声音。

她将手镯戴上,挤出一、二滴香水擦在耳后,缓缓的将剩下礼物一一打开。

就在此时,下课钟响了起来,她望着学生,道声圣诞快乐,明年见。

泰迪没有马上离开,他等所有学生都离去时,手中捧着几本书,畏畏缩缩的走向汤普森太太身旁,轻轻的说:“你身上的香水味就像当年母亲身上的气味一样,她的手镯带在你手腕上真是漂亮,我很高兴你喜欢它。

”说完,一溜烟的飞奔出教室。

汤普森太太再也忍不住了,她把自己反锁在教室里,坐下来痛哭了一场,身为老师,在过去的数月里,她故意的剥夺一个幼小孩童所应得的关心和照顾。

次年开学,她为了弥补良心上的亏欠,在每一天放学后留下来帮泰迪补习功课,直到学期终了。

渐渐的泰迪功课赶上班上其它同学,不需要留级重读五年级。

但事与愿违,泰迪在新学年开学前要随父亲搬到外州,所幸汤普森太太认为泰迪的学业成绩已经达到某一个稳定的程度,他已有能力去应付未来任何学科的挑战。

七年后的某一天,汤普森太太收到泰迪的第一封信,信上只有简单两句话:“亲爱的汤普森太太,我只是希望让您知道,你是第一个知道我在下个月将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

”汤普森太太寄了一张贺卡,随卡附上一个小包裹,内附一枝铅笔和一支钢笔当礼物。

四年后,泰迪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仍只有简单的三句话:“亲爱的汤普森太太,我希望让您第一个知道,大学当局刚通知我,我将以班上总成绩第一名毕业。

四年大学不容易念,但我还是念完了。

”汤普森太太寄了一张卡片,附带一个衬衣袖口上用的链扣当礼物寄给泰迪。

时间飞逝,转眼泰迪的第三封信来了。

“亲爱的汤普森太太,我希望您是第一个知道的人。

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泰迪医生了,您觉得如何?我将在七月二十七日结婚,我想请您来参加我的婚礼,坐在我母亲该坐的地方-假如她今天还活的话。

我已经没有亲人了,父亲去年离世了。

您的学生泰迪上。

”汤普森太太手中拿着这封信半晌不能言语,不知道该送这位学生医生什么样的礼物?她迫不及待的拿起笔来,立刻写了一封信给泰迪。

“亲爱的泰迪,恭喜您,您终于成功了,您的成功完全是靠您自己的努力。

尽管您的身边有无数像我和其它未曾悉心照顾您的人,您还是成功了,这成功的一天是属于您的。

愿上帝祝福您,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时,我会按时前往参加您的婚礼。

老师汤普森太太上。

”故事结束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陷入到沉思当中,有的已经热泪盈眶。

我告诉孩子们,老师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好的老师可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如何理解老师这个职业呢?泰迪的老师汤普森太太,身为老师,教书是她的本职工作,并且还要承担育人的重要使命。

请你想象一下,她通过哪些方式让泰迪重新找回自信和尊严?(关爱、尊重、信任等)如果每个老师都像汤普森太太那样是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你们都可能走向人生的高峰,达到事业的辉煌。

汤普森夫人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在我们国家有一位教育家,那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示范了教育的艺术和真谛。

汤普森夫人和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都充满了爱。

爱是感动的,爱是坚持的,爱是心底的,爱是付出的,爱是伟大的,爱会创造奇迹。

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爱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是“爱”真正的含义。

还有一些老师,有着不同的风格,但他们都是爱你们的,在我们班上年轻的老师充满激情,课堂教学与时尚结合,吸引学生的眼球;年长的老师严谨细致,循循善诱。

那你们喜欢什么风格的老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有说幽默风趣的,有说公平正义的,还有几个孩子说喜欢老师你这种风格的:和蔼可亲,还有很多故事的老师。

我问道,为什么老师们会有这些不同的风格呢?(年龄、学训、阅历、性格等有差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风格不同的老师呢?(接纳、尊重)如果我不太喜欢某种风格的老师,我们是不是就不配合他的课堂教学呢?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来学习知识的,老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看着孩子们认真聆听、认真思考并认真回答,看着他们郑重其事地点头的样子,我就觉得我要完成的德育目标就在这些故事中渗透进去了,就像那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知道他们已经认同了我的观点(也是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故事结束了,课也上完了,知识点也掌握了,情感共鸣也产生了,因此,我很满意这样的课。

这就是我的教学风格。

课后反思:在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中,重点融入了如“生命教育”、“公民意识”、“全球意识”、“平等、责任意识”等几种现代公民重要品质修养方面的内容。

同时,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采取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的编写体例,整体构架超越知识,指向价值。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注意选择适当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素材,遵循育人规律;关注学生的真正成长;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多进行开放式提问、讨论;鼓励大胆质疑,发散性思考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学科的教育,必须有三个改变,必须改变死教课本,要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

在此,我们应该领会到,方式方法只是手段,知识技能是我们显性教育成果,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

七年级学生还比较单纯,正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机。

他们能把所听所想储存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为今后成为一个有道德、讲法治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恰当的故事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不足之处:有时故事讲得太多,会影响教学进度;有时设问不恰当,会显得课堂结构不紧凑。

因此,要注意适当引用,并且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层层追问,不浪费资源和时间,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