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采集统计方法各省(区、市)调查总队要在当地抽选调查市县和价格调查点。
CPI目前我国调查地区样本总数共有550多个市县,采价点样本近3万个,近40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价格采集员从事价格收集工作。
第一步,调查市县自主选定价格调查点。
这些市县要确定价格调查的商店、农贸市场和服务网点(统计术语称之为调查点),调查点的确定方法如下:首先,将所有调查网点分别以零售额和经营规模为标志,从高到低排队;然后,依据所需调查点数量进行等距抽样,并结合大小兼顾及分布合理的原则抽选。
第二步,价格采集。
各省(区、市)都有固定的价格调查人员和临时调查员按统一规定进行价格收集工作。
调查点确定以后,各市、县价格调查人员就要按照规定时间对选定的商店、市场和服务网点的商品或服务价格,采用“三定”原则进行收集调查登记,“三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人直接采价。
定点,就是到已选定的调查点,即固定的调查商店和农贸市场,以保障价格资料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定时,即在固定的日子和时间来采价,这是保证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因为采集价格的时间不同,商品的价格也存在差异。
这一点鲜活商品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鲜菜,通常是上午刚上市时价格高一些,晚上收市时价格则低一些。
因此,在进行价格调查时,不但每个月的调查次数和日期应保持一致,每次调查的时间也应相对固定。
定人,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固定调查人员去调查,这是为了避免因调查人员的频繁变动而引起的人为价格调查误差,保持价格资料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比性。
同时各地也常常利用价格采集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性调查工具。
实际采价时还有以下一些原则:同一规格品的价格必须同质可比,即产品性质基本相同可以进行比较;如果商品的挂牌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不一致,应调查采集实际成交价格;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如鲜菜、鲜果等鲜活食品),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一般性商品每月调查采集2-3次价格。
第三步,数据上报。
调查市县每月将调查的价格资料通过网络上报给省(区、市)调查总队,经过审核后由调查总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数据上报到国家统计局。
调整措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6.3万家价格调查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切实保障CPI计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对CPI调查方案进行了例行调整,涉及对比基期、权数构成、调查网点和代表规格品的调整。
一、从2011年1月起,我国CPI开始计算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的价格指数序列。
这是自2001年计算CPI定基价格指数以来,第二次进行基期例行更换,首轮基期为2000年,第二轮基期为2005年。
调整基期,是为了更容易比较。
因为对比基期越久,价格规格品变化就越大,可比性就会下降。
选择逢0逢5年度作为计算CPI的对比基期,目的是为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保持相同周期,便于数据分析与使用。
二、根据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调查数据以及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按照制度规定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
其中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烟酒降低0.51个百分点,衣着降低0.4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降低0.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降低0.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降低0.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低0.25个百分点。
三、根据各选中调查市县2010年最新商业业态、农贸市场以及服务消费单位状况,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增加了1.3万个调查网点。
采集全国CPI 价格的调查网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单位等)达到6.3万个。
四、各选中调查市县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对部分代表规格品及时进行了更新。
2015年上半年重庆居民消费价格形势分析及后期走势判断第63期2015年上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全市经济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平稳运行。
一、居民消费价格运行的总体特征(一)价格总水平平稳上涨。
上半年,重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1.6%,工业品价格同比上涨0.8%。
虽然价格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但价格涨幅为近6年同期最低。
(二)价格走势较为平稳。
从环比看,1-6月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
1月份,受暖冬气候及春节时间较往年推后影响,价格总水平环比略降0.1%;2月份,春节节日效应拉动食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8%;3、4月份,随着节日因素消除,进入消费淡季,多种商品和服务价格回落,价格总水平环比分别下降0.4%和0.3%;5月,虽然猪肉价格上涨,但蔬菜、油脂等食品及部分服务价格出现下降,价格总水平与上月持平;6月份,随着中高考季结束,旅游小旺季来临,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均有所上涨,拉动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1%。
从同比看,1-6月价格走势较为平稳,各月价格总指数分别为100.9、101.2、101.4、101.5、101.4、101.3,涨幅在0.9%-1.5%之间波动,变动幅度为近五年最小,价格波动较为平缓。
(三)今年新涨价动力不足。
上半年,重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1.3%的涨幅中,今年新涨价因素影响仅为0.2个百分点,主要影响的翘尾因素约为1.1个百分点。
新涨价因素影响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贡献率约为15.4%,较上年同期大幅缩小41.2个百分点,显示今年新涨价动力明显不足。
(四)价格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
上半年,重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1.3%,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其走势也与全国基本同步。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市)中列第19位,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市)中列第9位。
二、构成类别价格主要特点(一)构成类别价格涨多降少。
上半年,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五涨三降”。
其中,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五类价格分别上涨1.6%、3.3%、3.5%、1.6%和1.5%;烟酒、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三类价格分别下降2.7%、0.3%、2.2%。
(二)食品对总指数上行影响减弱。
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6%,其涨幅较上年同期缩小2.2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5个百分点,仍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
但在上涨类别中对总指数上行的贡献率约为34.2%,较上年同期缩小36.7个百分点。
所监测的16类食品价格涨跌各半,涨价面较上年同期缩小37.5个百分点。
其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干鲜瓜果、在外用膳食品价格分别上涨2.3%、4.2%、2.7%、6.1%和2.0%;淀粉及制品、油脂、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分别下降3.4%、5.1%和5.8%。
主要食品价格变动特点:1.粮食价格小幅上涨。
一方面,由于国内粮食库存充足,加之进口大米对粮市的冲击,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5年国家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稻谷、小麦收购价均保持与上年相同水平,对稳定粮食价格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粮食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粮食制品和其他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从而拉动粮食价格小幅上涨。
上半年,重庆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3%,其中,大米价格上涨0.2%,粮食制品价格上涨4.0%,其他粮食价格上涨17.7%,面粉价格下降1.3%。
2.猪肉价格恢复性回升。
上半年,重庆猪肉价格同比上涨 5.1%,是连续两年下降后的周期性上涨,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约0.6个百分点,是支撑食品价格上涨的最重要因素。
从环比看,猪肉价格呈现前低后高的运行态势。
1月份,猪肉价格延续了上年年末的低迷运行态势,环比下降2.7%; 2月份,春节节日效应拉动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3%;3月份,随着节日效应消除,猪肉价格大幅回落7.0%;4月以后,受生猪供应量下降,气温逐渐升高,养殖户惜售心理等因素影响,虽然进入传统消费淡季,猪肉价格却出现本轮产能调整的拐点,呈现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4-6月猪肉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5.3%和5.4%。
从同比看,猪肉价格基本高于去年同期。
由于去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低迷不振,受对比基期价格低位运行的影响,今年猪肉价格除1月同比下降8.1%以外,2-6月分别上涨0.9%、5.4%、13.2%、9.5%和13.1%,均高于去年同期。
3.鲜瓜果价格涨幅大幅回落。
上半年,鲜瓜果同比上涨7.6%,涨幅在去年基数较高基础上有明显回落,较去年同期回落21.0个百分点。
前两年部分水果价格较大幅度上涨,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少农户扩大了水果的种植面积,加之,去年冬季气温偏暖,适宜水果生长,时令水果开花较往年提前上市,水果生产形势趋好,产量有所提高,市场供应充足,一定程度抑制了鲜瓜果价格的上涨。
4.鲜菜价格由涨转降。
上半年,鲜菜价格由上年同期的上涨9.2%转为下降0.4%,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食品价格的上涨。
一是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资金补贴、科技推广、灾害防治等政策措施取得实效,菜农及企业的发展积极性较高,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双扩大;二是今年日照充足,昼晴夜雨天气多,利于蔬菜生长;三是外调蔬菜渠道畅通,市民“菜篮子”得到充足供应,价格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5.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回调力度较大。
上半年,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同比下降5.8%,与去年同期上涨10.8%相比,回调了16.6个百分点,拉动食品价格下行约0.4个百分点,是影响食品价格回落的首要因素。
其中,鲜奶价格下降10.3%,奶粉价格下降1.7%。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增强,对牛奶及制品需求增加,导致市场供应相对不足,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曾连续九年上涨。
为此,国家通过投资改扩建奶牛养殖场,支持养殖企业进口良种奶牛等措施,使优质奶源基地得到进一步扩大,奶牛存栏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牛奶产量也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牛奶市场供应充足。
与此同时,国际奶价持续低迷导致进口奶粉量大价低,对国内牛奶市场产生冲击,导致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自去年11月开始持续下降至今年4月才止跌回升,致使上半年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下降。
(三)服务项目价格涨幅扩大。
上半年,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其涨势超过消费品价格0.4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个百分点,对价格总水平上涨贡献率达到34.9%,较去年同期扩大15.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