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南京大学钱厚生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是双语词典编纂过程中最主要的语言分析。
它不仅与释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双语词典结构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积极吸收语义学研究成果,应用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对双语词典编纂很有益处。
一、词典语义分析对象语义分析, 笼统地讲是对语言单位的意义进行分析。
对于词典编纂工作来说, 语义分析就是对词语的意义作出科学的分析。
广义上讲,词语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语法意义(syntactic meaning)、语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等。
狭义上讲,词语的意义主要指词汇意义。
在词典编纂过程中, 语义分析的首要对象是词汇意义。
语义分析的本质就是词义分析(lexical semantic analysis)。
至于语法意义、语体意义、语用意义和文化意义, 则是语法分析、语体分析、语用分析和文化分析的对象。
所有这些语言分析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分别探讨,不要混淆。
一般认为,词汇意义包括外延(denotation)和内涵(connotation)两项内容。
严格地讲,内涵属于文化意义范畴,应当通过语言文化分析来解决。
因此,双语词典语义分析要先集中在与词汇外延相关的意义成分。
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又称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或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是词汇意义的核心部分。
外延意义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双语词典释义的准确性,而准确性恰恰是双语词典的生命线。
对被释词语外延的界定过宽或过窄都会造成词典释义方面的失误。
因此,在双语词典编写过程中,编者必须对源语词目和对应词的外延进行反复对比分析,选择最佳匹配。
二、义素分析与双语词典语义分析方法多种多样。
义素分析,又称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是语义学著作和词典学著作中经常讨论的一种。
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词义是由各种义素(sememe)组合而成的,正像语音是由若干音素(phoneme)构成一样。
当然,语言的义素要比音素复杂得多。
义素是词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
词语的意义大多是由若干个义素组成的。
例如,英语“man”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这三个义素的总和, 即男性成年人;“woman”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 即女性成年人;“boy”的意义是[+HUMAN] [–ADULT] [+MALE], 即男性未成年人;“girl”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即女性未成年人。
可用下列语义矩阵表示:HUMAN ADULT MALEman + + +woman + + -boy + - +girl + _ _其中,[HUMAN]指人类,[ADULT]指成年, [MALE]指男性;“+”表示肯定,“–”表示否定。
另外,[HUMAN]是四个单词共有的义素,属于“核心义素”; [ADULT]和[MALE]是这四个单词相互区别的义素,属于“区别性特征”。
对于义素分析,词典学界大多认为:这种分析尽管看起来很科学,但在实际词典编纂过程中很难应用。
试看,在众多词典编纂者中,有多少人是如此按图释义的呢?然而,义素分析法提出了两个极有价值的概念:一是“核心义素”,二是“区别性特征”。
它们对词义分析极为有用,也很容易应用。
例如,英语“bull”和“cow”,核心义素是“牛”,区别性特征是“雄性”与“雌性(–雄性)”。
前者是雄性,指“公牛”;后者是雌性,指“母牛”或“奶牛”。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双语词典编者在释义过程中大抵就是这样分析词义的。
一个优秀的词典编纂者,其高明之处正是善于抓住有关词语的核心意义,在与其它词语相比较时,又能抓住区别性特征,把词义差别分析得清清楚楚。
此外,义素分析毕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
进入数字化时代,词义的描述最终恐怕是要“义素化”的,正像图像处理必须“像素化”一样。
只有这样,词典编纂工作才能真正从传统的手工方式走向计算机辅助编辑方式。
三、语义场分析与双语词典语言的词汇量尽管数目巨大,但并非杂乱无章。
词汇单位是依据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形成各种各样的词汇集(lexical sets)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即词汇关系场。
(伍谦光1995: 96)语义场包括词汇场(lexical field)和联想场(associative field)。
词汇场是静态的语义场,它所反映的是词义之间的类聚关系。
例如:亲属场:father, mother, uncle, aunt, brother, sister……动物场:dog, cat, tiger, lion, bear, deer, badger……颜色场:red, green, blue, yellow, orange……烹饪场:fry, boil, stew, toast……联想场是动态的语义场,它所体现的是词义与词义之间的组合关系。
例如,“飞行员——蓝天——战斗机——机场……”。
这些词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是跨词汇场的,是以共现性(co-occurrence)为基础组合而成的。
语义场的范围有大有小。
一个大的语义场可以分为若干个“子场”,例如“亲属场”可分为“直系亲属”、“旁系亲属”等子场;若干小的语义场可以合并到一个“母场”,例如“动物场”和“植物场”可概括到“生物场”这一母场。
(冯志伟1996: 387) 语义场分析最明显的应用是分类词典的编纂。
分类词典中大大小小的科目实际上就是各种等级的语义场。
这类词典对分门别类查检和学习外语词汇非常有用,一直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以字母顺序编排的双语词典也可以应用语义场,在有关主题词条下插入分类词汇,可使读者触类旁通,扩大词汇量。
例如,外研社出的《现代英汉词典》(1990) 在词典正文中分别插入“ARTS (艺术)”、“AUTOMOBILE (汽车)”、“CLOTHING (服装)”、“COMPUTER (计算机)”、“KINSHIP (亲属关系)”、“PHOTOGRAPHY (摄影)”、“SPORTS (体育运动)”、“TRAVEL (旅行)”等数十项分类词汇。
鉴于字母顺序排列法往往会割裂语义场,分类词汇插入法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弥补。
语义场分析也可以贯穿到双语词典释义过程之中。
它可以用来区分词义,消除歧义(Moon 1993: 97),因为词义大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语义场中显现出来的。
在释义时,如果注意参照语义场,就可以避免一些疏漏。
例如,英语“azalea”,有人简单地用“杜鹃”一词对释。
这就忽视了汉语“杜鹃”分别属于“鸟类”和“植物”两个语义场,而英语“azalea ”仅仅属于“植物”这一个语义场,应该用“杜鹃(花)”相释,或者加上学科标签,以免产生误解。
语义场实质上是词汇的语义关系场。
借助语义场分析,可以明确各种语义关系,例如同义关系(help/assist)、反义关系(good/bad)、上义关系(animal/dog)、下义关系(rose/plant)、联想关系(bird/sky)等等。
在学习型和活用型双语词典设计中,适当考虑这些关系,提供有关的同义词(synonyms)、反义词(antonyms)、上义词(hyponyms)、下义词(subordinate terms),可以大大丰富双语词典内容,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词义,连带掌握相关词语,满足语言表达需要。
四、语义范畴与双语词典多义性是自然语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词典编纂者们颇感棘手的问题。
在《简明牛津词典》中,英语动词“go ”列有28个义项(senses),许多义项还包括a 、b 、c 等子义项(sub-senses); 名词“point ”列有32个义项,许多义项也包括数个子义项。
这么多义项堆集在一起,读者查检自然不怎么方便。
为了解决多义词义项查检难的问题,西方词典学界近年来应用语义范畴(semantic category)这一概念,作了有益的尝试。
英国许多新版的学生词典都在释义中设立了语义范畴,即把多义词的诸多义项归并到几个大的义类下面。
读者可以按照待查词语的大体语义范围便捷地检索到具体词义。
例如:《牛津高级学生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 1995)将动词“go ”的32个义项分别列于“Movement (移动)”、“Position (位置)”、“Activity (活动)”、“State (状态)”、“Sound (声音)”、“Coming to an end (结束)”、“Commands (命令)”、“Other meanings (其他意义)”这8个大的语义范畴之下。
经过这样的处理,语义层次非常分明。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 1995)在有些多义词义项的详细解释之前使用语义范畴标示(semantic category indicator)来指出语义范围。
例如形容词“loaded ”分别用“1. VEHICLE , 2. GUN/CAMERA , 3.《剑桥国际英语词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 1995) 则将多义词按照语义范畴分成数个词目,每个词目包含一个语义范畴,用加方框的“引导词(guide words)”注明。
例如:“、“、“、“have 、“、“个词目就是按照“完成时态”、“拥有”、“做”、“接受”、“使”、“经历”、“必须”等语义范畴切分出来的。
这样做核心词义更加突出,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上述英语学生词典中,“语义范畴”理念的灵活运用解决了多义词义项分合与排列的难题,可谓纲举目张,义脉清楚,令词义检索大为便捷。
这种创造性的做法双语词典应当注意借鉴。
五、符号对应与双语词典双语词典的本质特征是对译,即两套语言符号的对应(黄建华1987:130)。
双语词典的释义过程是分析源语词(source word ,即符号1)的意义,弄清所指对象,然后给出另一种语言的对应词(equivalent ,即符号2)。
这一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双语词典释义实质上是解决两种语言的名物对应关系,就是根据一种语言的名(即符号1)所代表的物(即所指对象)找到另一种语言的名(即符号2),力求达到“符号1 = 符号2”或“符号1 ≈符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