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义

语义

一词多义(polysemy)作为语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指的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Lyons, 1995)。

英语也不例外,翻开词典,我们很容易发现大多数单词都不止一个意义,有的英语单词甚至有几十个意义。

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有时会是一种难以克服的困难。

作为外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看透这种多义迷雾,揭开词语多义的本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今的语言学领域,不少国外学者对多义性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研究。

他们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解释涉及语言系统各层次的多义现象。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词汇和句式层面。

国内学者对多义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多义词的认知理据、词汇习得及外语教学。

本文尝试从认知心理学家罗施(Rosch, 1975)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出发对多义词汇语义延伸进行认知分析,探究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方式,揭示其深层的认知机制,以期给多义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及其特征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产生于当代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学说(classi-cal category)的批判。

经典范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的;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范畴所有成员的地位均平等。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W ittgenstein, 1953)对游戏game范畴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游戏game范畴中没有各种游戏的共同特征(common property),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在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一样以类似的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由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elance)。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人类学家伯林和凯(Berlin&Kay, 1969)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

他们调查了98种语言,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和焦点色现象。

他们认为,颜色的范畴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焦点色”为基础的。

由此说明虽然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具有普遍性。

到了70年代,罗施(Rosch, 1975)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认知(pre-linguisticcognition),焦点色在感知和记忆中是突显的,比其他颜色辨认得更准确,学习和回忆得最快,因而更有利于识别和分类。

之后罗施从对颜色焦点色的研究扩展到其他物体的研究。

她在对其他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10个自然范畴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

原型范畴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决定范畴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 (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临近范畴属性交叉; (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

例如在“水果”范畴内,“苹果”、“梨”、“橘子”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位于范畴的中心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心成员。

而“甘蔗”、“椰子”、“芒果”与中心成员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的位置。

从上述原型范畴的特点中,不难看出在同一范畴中,各个成员的地位并非相等,相反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同一范畴里所有成员只享有部分相同的属性,即家族相似性。

尽管原型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但原型更确切的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个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二、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大脑的认知活动是在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的,新事物一经产生,大脑便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

根据新认识事物的物理、功能等属性将其与已认识的事物发生某种联系,对其进行归类。

这样,原已形成的概念不断被扩充,形成一个更大的概念语义范畴。

概念语义范畴的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它们有中心义项或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认知语言学家的诸多研究表明词义范畴也具有中心义项或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体现原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

即多义词汇以词义的原型或核心意义(prototyp emeaning)为基础,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他词义,从而形成了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

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具有如下的特点: (1)不能以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确定词的意义; (2)词义范畴是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意义辐射结构; (3)词义范畴的各个义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特征,原型义项具有最多的原型特征。

从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来看,一词多义并不是偶然性的、任意性的语言现象,词义的各义项是围绕原型义项通过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的语义特征相联系的。

下面我们从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出发,探讨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基本方式,探究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深层认知机制。

下面以LMNO@L为例E说明这个问题:(’);PK L@QRJIN OKAMSKQKO 0PK LMNO@L, (!)>PK MT TKKMNH@U0@V 0PK LMNO@L,(+)WMNO@LT!""+,例(’)展示了该词的本义E即字典意义E LMNO@L作为房间结构的一部分E在我们心中浮现的是一个标准的完整的窗子框架E即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完型”。

从这个“完型”延伸下去E例(!)则指的是窗被推开后留下的空间E例(+)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E LMNO@L这个词已被纳入了科技领域。

虽然在汉语中我们也称之为“窗口”E但那只是虚拟的;由于计算机的极大普及E这一概念可谓尽人皆知E每当提到E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WMNO@LT!"""E WMNO@LT!""+”之类。

因此E可以说LMNO@L的本义与中心意义发生了分离。

泰勒(Taylor, 1995)根据费莫(Fillmore, 1982)的研究考察了多义词climb的语义扩展问题。

他区分了下面例(1)和例(2)中的几种意义:(1)a.The boy climbed the tree. b.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mountainside.c.The plane climbed to 30, 000 fee.td.The temperature climbed into the 90s.(la)中的climb包含以下意义:人与树接触,从低往高,使用四肢,相当费劲。

泰勒说,这是本族语者用climb造句最多的意义,即它是climb的原型意义,而在( lb)中,火车是不可能攀爬的,但有一个相似点从低往高。

男孩是靠四肢与树的接触往上爬,火车是靠车轮与山地上的轨道接触往上爬。

速度不会很快,也较费劲。

但是(1c)中的climb只剩下了“费劲”和“往上”的意义了。

(1d)中的climb 除了有“往上”的意义外,还有“逐渐”或“慢”的意义。

以上例证似乎表明,动词climb确实可以提取一个核心意义“往上”。

但(2)中各句就没有“往上”的意义:(2) a. 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l b. 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 edge.John climbed outofhis clothes.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2)中各句均失去了“往上”的意义,主要包含“费劲”的意义。

上述两例说明climb的各种意义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语义要素。

在泰勒看来,将多义词各义项联系起来的是意义链,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呈现出一定的家族相似性:A→B→C→D→E etc.在语义延伸过程中,呈现出连锁趋势(concatention)。

在climb的经典分析中,泰勒用“意义链”(meaningchains)来解释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意义A和意义B因他们之间的相似性而发生联系,意义B反过来成为变化源进一步延伸出意义C,然后意义C又延伸出D和E等等。

这个语义变化过程说明意义关系首先存在于相邻的意义中,不相邻意义之间却有“家族相似性”。

意义链上的任一节都可为意义延伸的发生源。

在语义延伸过程中,除了这种连锁趋势外,还有辐射趋势(radiation)。

即原型意义处于中心位置其他意义都围绕着它产生,且与原型意义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

例如“arm”一词最先获的义项为“手臂、胳膊”,由此辐射出很多其它义项,例如“臂形物”、“衣袖”、“椅子扶手”、“武装、装备”。

再如“head”的最先获的义项为“人或动物的头”,由此辐射出很多其它义项,例如:“头状物体”、“首长、首领”、“东西的最上部分”、“顶端、开头”、“(河源的)源头”、“头脑、才智”、“最重要的位置”等。

上面两例中第一个义项为原型义项,其它义项都是围绕这个义项向外扩展而来的,而且义项也由具体发展到抽象。

当然对于较为复杂的多义词汇来说,其语义扩展的方式既有连锁趋势又包含辐射趋势。

126四、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两种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依据原型范畴理论,词的多义化过程就是词义中非典型成员不断衍生以及典型成员不断分裂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或者说词义的扩展主要是通过两个手段来实现的,即人的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思维。

隐喻和转喻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一)隐喻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开始的。

人们首先认识身边的事物,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事物范畴不断扩大,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而是逐步认识抽象概念,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谓的认知投射或映射(mapping)。

由此产生了隐喻。

以“床”为例,在各种直接被理解的“床”之外,人们又认识并以同一语言符号命名了河床、冰床、机床、苗床、花床、矿床等等。

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这一概念既表示保持一定温度培育蔬菜或花卉等幼苗的苗床,又表示有利于坏人、坏事、坏思想滋生的地方或环境。

英语中同样也有abedofnails(极其艰难的境况), abedofroses(称心如意的境遇)等。

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基本范畴词语具有隐喻的用法。

例如下面表示人体部位词语的各种隐喻:head of state, ofgovernmen,t ofpage, of a queue, of a flower, of a bedmouth of a hole, of a cave, of a river, of a tunnelneck of land, of thewoods, of a shir,t bottle-neckarm of a chair, of the sea, of a tree, of a coa,t of a record player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Johnson, 1980)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