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式继电保护基础
在《贝尔系统技术》期刊上发表了《影响电报速度传输速度的因素》文章, 为后来香农的信息论奠定了基础。 1927年,奈奎斯特确定了如果对某一带宽的有限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 进行抽样,且在抽样率达到一定数值时,根据这些抽样值可以在接收端准 确地恢复原信号。为不使原波形产生“半波损失”,采样率至少应为信号 最高频率的两倍,这就是著名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奈奎斯特1928年发表 了《电报传输理论的一定论题》。
香农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t Princeton)期间,开始 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的问题。经过 8 年的努力,从 1948 年 6 月到 10 月,香农在 《贝尔系统技术杂志》(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连载发表了影像深远的论文 《通讯的数学原理》。1949年,香农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另一著名论文《噪声下的通 信》。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解决了过去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 题,给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 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两篇论文成为了信息论的基 础性理论著作。那时,他才不过刚刚三十出头。 电气信息工程系
电气信息工程系
10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1-继电保护装置 2-通信设备 图0-4 继电保护系统
2014 /6/16 11
电气信息工程系
微机保护
微机保护概念
微机保护是指以微型机、微处理器为核心构成的 继电保护。
以数字量为处理对象,为微型机、微处理器 为核心的数字保护装置
电气信息工程系
12
微机保护简介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1916年4月30日出生于美国 密歇根州的加洛德(Petoskey), 1936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并获得数学和电子工程学 士学位, 194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博士学位和 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1941年他加入贝尔实验室数学部,工作到1972年。 1956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MIT)客座教授,并 于1958年成为终生教授,1978年成为名誉教授。 香农博士于2001年2月26日去世,享年84岁。
电气信息工程系
数学
对数学家而言,抽样理论的本质就是一个函数 逼近的理论。 逼近理论关心的是什么函数能够通过给定的基 本函数(如代数或几何多项式)的线性和来重 建,重建过程逼近的误差是多少。
电气信息工程系
Shannon, Claude Elwood (19162001)
的通信接口电路。
电气信息工程系
人机接口电路:包括显示、键盘、各种面板开关、打印 与报警等,其主要功能用于调试、整定定值与变比等。 供电电源: 微机保护装置硬件组成的基本框图如下图所示。
电气信息工程系
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组成框图
第二节 微机保护的数据采集系统
(1)采样。在给定的时刻对连续的模拟信号进行测量称 做采样。每隔相同的时刻对模拟信号测量一次称做理想 采样。微机保护采用的都是理想采样。 (2)采样频率。每秒采样的次数称做采样频率。 (3)采样周期。相邻的两个采样点之间的时间称做采样 周期。 (4)每周波采样次数N。采样频率相对于工频频率 (50Hz)的倍数表示了每周波的采样次数N。 (5)采样定理。采样频率必须大于输入信号中的最高次 频率的两倍。
一、概述
传统的继电保护都是反映模拟量的保护,保护的功能完 全由硬件电路来实现;而微机保护是反映数字量的保护。
70年代初期,微机保护进入理论研究阶段,主要是采样技术、保护算法 和数字滤波等方面的研究。 7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增强和价格的下降,促使微机保护的研 究出现了热潮。 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研究微机保护。 1984年初,华北电力大学研制的第一套微机距离保护样机投入试运行。 进入90年代,微机保护技术已趋于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电气信息工程系
电气信息工程系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电流保护
短路故障发生后,设备中流过的电流会 增大,保护安装点(一般在变电站母线处) 所测量的电流会增大,根据电流增大构成的 继电保护称为电流保护,电流保护是一种过 量保护,越靠近母线,短路电流越大。电流 保护说明见图0-1
电气信息工程系
4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电气信息工程系
我国微机保护的发展
70年代后半期开始,对国外计算机继电保护的发展作了广泛的介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则广泛地开展各种算法以至样机的研制。 1984年,华北电力学院杨奇逊教授主持研制的第一套微机距离保 1986年,全国第一台微机高压线路保护装置投入试运行。 1987年9月26日,微机距离保护经受人工短路考验。
电气信息工程系
采样频率
电气信息工程系
第二节 微机保护的数据采集系统
一、由逐次逼近式原理的模数转换器(A/D)构成的 数据采集系统
电气信息工程系
抽样定理的由来
实践
1840年代在早期的电报系统成功商用之后不久,人们就试图在一根电缆线上 同时传送多个信号。 第 一 个 TDM 方 案 是 F.C.Bakewell ( 1848 ) , A.V. Newton(1851) , M.B.Farmer(1853)等提出的,他们采样同步循环换向器来实现。 之后, B.Meyer(1870) , J.M.E. Baudot(1874) , P.Pacuor , .B.Delany(1878) 提出了技术上更成熟的方案。但这些方案都采样了快速换向器,要求至少能 够传送每个基本信号的两个样值,给传送与采样间带来了额外的同步。 F.J.Patten,在1891年左右使用快速换向器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电话信号的 TDM。这套装置的发明者Willard.M.Miner,经过早期多年的试验之后,1903 年申请了专利。图1,图2分别是其电路图和实物图。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
电 网 调 度
发电
50.2
50.0Hz
49.8
用电
通信系统
电厂 监控
数据采集和传输
站端 监控
站端 监控
发电
电气信息工程系
输电
变电
配电
用电
正常状态:能量管 理系统 目标:安全性与经 济性
K1
故障发生:继电保护系 统 目标:快速、准确、可 靠切除故障 电气信息工程系
故障切除后:稳控系统 目标:维护系统稳定性
电气信息工程系
8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M im N F1 i
n
L F2
if1
if2
正常运行或外部故障时im+in=0 内部故障时 im+in=if 图0-3 电流差动保护说明图
2014 /6/16 9
电气信息工程系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继电保护系统构成
继电保护的根本任务是检测并发现故障,然后通 过断路器切除故障设备。因此,一个完整的继电保护 系统至少应该包括: 传感器:包括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其它传 感器(比如瓦斯气体传感器)等 继电保护装置:有通道的继电保护甚至需要在两 端(比如线路保护)安装,还需要专用的继电保护通 道 断路器:用于切除故障设备,达到保护目的。一 个典型的继电保护系统图如图0-4所示
图0-1 电流保护说明图
电气信息工程系
2014 /6/16 5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距离保护
输电线路发生短路故障后,电流会增大,电压会 降低,根据测量到的电压和电流可以计算出故障点到 测量点之间的线路阻抗,这个阻抗值比线路正常运行 时小,据此,可以构成阻抗继电器。因为线路阻抗和 线路距离成正比,所以阻抗保护又称为距离保护。图 0-2示出了距离保护说明图。
电气信息工程系
6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图0-2 距离保护说明图
电气信息工程系
7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差动保护
正常运行的设备,流进电流和流出电流相等,如 果都以流进电流为参考方向,则电流之和为零; 该设备发生短路故障后,流进电流和流出电流不 再相等,其和为短路电流。 据此,可以构成电流差动保护。图0-3示出了电 流差动保护说明图
目前,高中压等级继电保护设备几乎均为微机保护 产品。
在微机保护和网络通信等技术结合后,变电站自动 化、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也已在全国系统中广泛应用。
未来几年内,微机保护发展趋势:
从应用上,向高可靠性、简便性、开放性、通用性、灵活 性和动作过程透明化方向发展。 从原理上,向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绍和综述分析。
护样机在河北马头电厂投入试运行。
电气信息工程系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从70年代开始, 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 大学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 的微机保护装置。
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 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 的新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 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 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 1989年、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 通过鉴定。 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 偿式方向高频保护, 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 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年、1996年通过鉴定。 电气信息工程系
世界微机保护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