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方华[内容提要]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

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

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开发区[作者介绍]方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组织、区域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各类双边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

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遇到诸多限制因素,如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美国的牵制等。

从长远看,东北亚只有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很旺。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

“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

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1]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

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

[2]俄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 -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

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

[3]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

[4]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

[5]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6]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7]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

[8]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

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

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

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

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

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

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

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铁路五大产业正常化战略;[9]另一方面,各国加快了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建设。

中、俄、日、韩、蒙等国拓展各自的经济开发区。

日本制定合作计划,将环日本海的新泻、鸟取、鸟根等县作为交流基地,改善招商环境;韩国将釜山、光阳、仁川、江原道定为经济特区,加强特区的物流建设;朝鲜将罗津-先锋辟为自由港,在开城、金刚山设立工业园区和旅游区;蒙古将扎门乌德、阿拉坦布拉格确立为自由贸易区。

俄2005年在远东地区设立了2个工业生产型经济特区、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和7个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10]三是次区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几大次区域合作区发展成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东北亚地区逐步形成的几大次区域经济合作区都有了较快发展。

首先,“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成果较为突出。

图们江开发区包括中国的珲春市、俄罗斯的哈桑镇、朝鲜的先锋郡三个行政区,极具开发潜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1年提供为期25年、总额300亿美元的开发资金。

在此推动下,1995年中、朝、俄签署了“3国协定”,中、俄、朝、韩、蒙签署了“5国协定”和一个备忘录。

2005年在UNDP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第八次政府间会议上,中、俄、朝、韩、蒙再次将“5国协定”和备忘录的时效延长十年,并签署《大图们江行动计划》,将合作区域扩大到包括中国东北三省、朝鲜罗津贸易区、蒙古东部省份、韩国东部沿海城市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11]近年来,中、俄、日、朝、韩联合开辟了4条海上运输线,开通了中俄、中朝光缆电话线路、旅游线路,设立了“中朝元汀里互市贸易区”、“中俄珲春互市贸易区”等。

其次,“环黄渤海经济区”加强了投资和贸易互动。

环黄渤海经济区包括日本九州北部地区、山口地区和韩国东南部地区构成的“日韩海峡经济区”,以及朝鲜半岛西海岸地区和中国的黄渤海地区。

近年来,中、日、韩经济发展的重点均不同程度地向该地区迁移,同时各国权力机构在中央和地方间进行了调整,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也在不断扩大。

2006年,来自环渤海地区32个城市的市长签署了《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倡议》,推动区域合作。

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劳务等合作也进一步发展,韩国在环黄渤海地区的投资占其在华投资的80%,辽东半岛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重心。

环黄渤海地区越来越向一个紧密型次经济合作区的方向发展。

[12]第三,“环日本海经济区”进一步发展。

环日本海经济区包括“日韩海峡经济区”以及朝鲜半岛东海岸、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和日本的日本海沿岸地区。

[13]中、俄、韩、日、蒙五国在2002年就制定了“东北亚运送走廊构想”,准备开设日本海航线,即新泻-束草-珲春的东北亚渡轮航线。

在经过几年的具体商议后,2007年2月中、日、韩、俄召开国际渡轮5城市高峰会,并签署了协议,在2008年10月进行试航。

[14]四是区域合作呈现多层次发展势头,区域内多边交流机制增多。

2003年中日韩在巴厘岛签署《中日韩三方合作联合宣言》,决定在贸易、投资、能源等9个经济领域和5个非经济领域进行合作。

2004年在青岛举行三国外长会议,并成立“中日韩三方委员会”,共同制定合作战略。

[15]这种以政府协议形式开展的合作,突破了以往次区域合作的地方性模式,对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意义重大。

东北亚区域合作方式灵活,包容性强,且呈多层次发展态势,区域内不同层面的多边机制不断增多,主要有研究机制、国际论坛、功能性组织等,其中研究机构有东北亚教授联合协会、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推进机构、大连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日本立命馆大学东北亚地域研究中心等;国际会议及论坛有环日本海地方政府首脑会议、东北亚经济论坛、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官论坛等;功能性组织有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下设经济通商、环境、文化交流、防灾、一般交流、边疆合作、科学技术等7个专门委员会,成员有70个。

[16]此外,还成立了东北亚物流协会、中日韩国际物流论坛、图们江秘书处、中国图们江开发领导小组、中日韩货币互换协定、东北亚网站、东北亚博览会等地区合作组织。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多处于功能性合作阶段,制度性合作还很有限,其发展仍受诸多因素限制。

首先,区域内社会和政治制度等软环境差异很大。

从社会文化方面看,东北亚地区的软环境差异较大,给各国间沟通和交往造成不便。

除韩朝外,东北亚各国语言各不相同,语言交流上的不便妨碍了区域合作的顺利发展。

另外,由于发展道路不同,中、蒙、朝均在不同程度地向市场经济转轨,俄罗斯是转型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也挤入了OECD,这使该地区长期缺乏共有理念,各国难以形成区域意识。

从政治制度看,东北亚各国的政治制度差别较大,不利于东北亚共同价值观、内聚力的形成与信任建设,从而使区域合作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东北亚各国长期以来就存在各种政治分歧,包括历史恩怨、领土纠纷、价值观差异等,严重妨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推进。

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战争曾给亚洲各国留下了创伤,由于日本反省历史的态度时有反复,使各国很难对日本有较强的信任感,任何由日本主导或参与的区域合作都易引起他国的忧虑。

再者,朝鲜半岛问题复杂、涉及面广,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北亚乃至世界的焦点和热点。

2008年以来朝核问题已转到朝鲜弃核与美朝接触轨道,但因长期不信任和猜疑,履约状况反复不定。

朝核问题的不明朗前景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此外,以钓鱼岛、竹(独)岛主权之争为代表的诸多东北亚国家领土、领海纷争也极易导致良好合作愿望落空。

[17]东北亚国家历来在维护主权问题上态度十分鲜明,合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很容易上升到政治高度,与国家尊严联系起来。

以往东北亚的相关合作只能采取非正式的合作形式,今后的地区合作也难免出现类似障碍。

其次,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体制各不相同。

按世界银行2007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中国为3.25万亿美元,日本为4.35万亿美元,俄罗斯为1.29万亿美元,韩国为0.98万亿美元,朝鲜为22.2亿美元,蒙古为39.05亿美元,差距最大者达上千倍之多,[18]而欧盟中差距较大的德国与葡萄牙相差不过16.5倍,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与墨西哥的差距也仅为27.8倍。

[19]国际上通常认为,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应具备四个条件,其中一条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相近(其他三个条件是:贸易体制相同或一致;地理位置邻近;对地区经济承担义务)。

东北亚各国实力和人均产值水平相差悬殊,这为协调各国关系,探寻一个既符合各国利益又有利于逐步缩小各国差距的有效合作途径增加了难度。

区域内国家在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上也有明显差异。

日、韩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中、俄、蒙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朝鲜则基本属于计划经济国家。

整个区域内的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种市场经济秩序的缺乏,使得各国经济活动不能按照市场秩序和国际惯例运行,而且原有不同的经济秩序又使相互间的经济活动很难顺利对接。

另外,各国对外经济政策和依赖区外市场的程度也存在差别。

日、韩早就融入了国际市场,处在改革转轨时期的中、俄、蒙、朝分别实行了全方位的、部分的或极有限的开放战略,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国际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