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布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产业布局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地区产业布局存在地区经济不平衡性加剧、不合理的区域格局有所强化、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本文从产业布局角度出发,利用现代产业布局理论,提出为尽快缩短和赶超先进国家,应适当应用产业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整体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合理配置地区资源,促进空间公平,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1
一、现代产业布局的理论借鉴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分布形态),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发端于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产业布局理论主要
是研究产业空间分布规律,它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国民经济建设战略部署。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布局理论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出发,研究空间经济特征,着眼于区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
现代产业理论虽然以古典和近代产业理论为基础,却有明显差别,大致分五大学派:①成本市场学派。
该学派以成本与市场的相依关系作为理论核心,认
为最大利润原则是确定区位的基本条件。
②行为学派。
该学派以人为主题的发展目标,主张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人的地位和作用是区位分析的重要因素。
③社会学派。
该学派推行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认为政策制定、国防和军事、人口迁移、市场因素、居民储蓄能力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区位配置。
④历史学派。
其理论核心是空间区位发展的阶段性,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很明显的时空结构特征。
⑤计量学派。
该学派认为现代区位研究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数据多,必须建立区域经济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工具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
现代产业理论在制度上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是第一位的,政府干预或无足轻重或作用有限。
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绝对不能低估。
二、我国产业布局现状剖析
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人均国民总值还没有达到世界前列,这种极不相称的现象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根据我国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的阶段性,经济体制和产业布局政策的变化,我国产业布局经历了经济恢复和平衡布局时期(1949-1978)、平衡布局时期(1979-90年代中期)、产业布局大调整时期(90年代中期到现在),当前我国产业布局出现了新格局:(1)三大地带经济发展
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经济起点等多方面的原因,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很多,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存有较大差异。
(2)全国工业化水平出现新的区域性差异。
从空间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近年来产业布局和产业的调整,我国工业化水平地带性差异更加明显,沿海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时期,而中西部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东部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为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
(3)高新技术的攻坚积聚形成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创新空间。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空间。
一种是近年来开发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等形成了技术经济的创新空间组织;另一种是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族群,尤其是少数中西部地区,依托当地基础和优势,使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也很有了较快的发展,逐步成为中西部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的亮点,并在支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布局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布局。
它的合理与否,一方面,关系到产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整个经济建设、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等发面都产生重大影响。
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地区分工协作关系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禀赋发生变化、产业
布局合理化,根据我国地区产业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适当的调整产业布局已成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地区产业布局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地区经济不平衡性加剧,不合理的区域格局有所强化,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趋向严重。
对于我国产业布局机制的重塑,在产业布局主体方面应以企业为主,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正确把握效率和公平的结合区间,发挥产业政策和布局政策的协同作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西部地区要想获得较快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高度依赖状况,从资源导向型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即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2]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稳定目标,生态平衡目标,国家安全目标的产业布局政策目标。
我国地区产业布局政策目标的取向应呈现这样的发展趋势:
在产业的开发和市场定位中,不但要满足国内市场,更要接轨国际市场。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真正形成自己有生命力的主导产业,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地区产业的发展,资金的导向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家对制约我国能源、材料、原料等基础产业统得过多,投入得相对较少,加之价格体系的扭曲,导致以原材料和能源作为支撑产业的中西部地区积累资金的能力严重不足,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大大弱化。
国家应适时制定和出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源开采、投资、分配产业政策。
80年代以
来,在沿海发达地区,市场机制已向自然资源开发领域广泛渗入,在资金投入方面,已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内资与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资源开发企业不但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而且也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从而使资源开发领域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但在中西部,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仍主要由隶属于中央部门的企业来开发。
[3]从宏观上将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应逐步将东部沿海地区能耗高的资源和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应花更多的精力向产业高度化推进。
参考文献:
[1]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3]程辞,郭爱君.产业集群背景下产业转移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