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及案例分析一、校园伤害问题的现状根据联合国专家统计分析,每年全球死于意外事故约 200万人,其中青少年儿童接近100万人;我国每年死于意外事故的少年儿童( 18岁前)约 1万多人。
面对每一次残酷的事故,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逝去,我们每一个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1996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全国中小学生伤害教育的通知,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的伤害教育日。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2006年,教育部令第 23号《中小学幼儿园伤害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伤害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小学校公共伤害提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
校园伤害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关注度过高,教育观念的变化,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伤害问题有扩大的现状(大中小学有所不同);近几年几次重大的校园伤害事故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全国中小学生2亿多,办学点10万个,每年因各种事故非正式死亡1万多人,相当于平均每天死1个班的学生 ;在实际的调查中,中小学大概平均每校每年发生1起学生伤害事故 ;调查表明小学高年级、初中的事故发生率最高 ;校园伤害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办学活动中必然要面对的风险,要树立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学生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发生在学校的事故,均是学校的责任,造成很多事故难以处理,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主要原因是以前处理校园内学生伤害事故没有一种专门的法律依据,都是参照《民法》进行处理,《民法》则以谁过错谁负责来认定责任,在处理过程是往往校园内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方很难提供无过错的证据,例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在上放学路上、学生擅自外出等造成伤害的,校方就很难提供无过错的证据。
自从2002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校园伤害有关的法规规章:《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2002,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发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中小学幼儿园伤害管理办法》(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09)。
2011年4月22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淮南市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这就为今后我们市中小学校发生校园伤害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
下面我对校园伤害事故处理谈几点我个人的意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一)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校园伤害事故是指因过失行为造成的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关联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其内涵是:一是事故必须是发生于中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期间;二是受害人为未成年在校受教育者;三是行为人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结果;四是伤害结果的发生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系。
如果事故的发生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关联,即使发生在校外,如学校组织的春游、扫墓、社会实践等,也属于校园伤害事故,反之,如果事故的发生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无任何关联,即使伤害事故是在校园内发生,也不属于校园伤害事故,也不一定要负责任。
这并不像某些家长所说,我把娃儿交给你学校了,在学校发生的一切伤害事故,均应由你学校负责。
少数家长的这种说法是于法无据的,就目前我国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来看,它们均未规定学校对在校未成年学生有监护权和监护责任,监护权的成立,要么是法定的,要么是指定的,虽然监护职责可以通过监护人部份或全部委托给他人,但不等于说学生家长将学生送至学校学习,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就因未成年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而当然地转给学校。
教育法律法规是学校与在校未成年学生发生法律关系的基础,那么学校与在校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位呢?1、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职责。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才能履行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法定义务。
因而,《教育法》、《教师法》明确规定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首先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2、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和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保障。
《教育法》在关于学校权利的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
对在校学生实施学籍管理、活动管理、生活管理等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其管理行为是学校和教师的法定职责,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3、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学校与学生具有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
这是因为,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书育人,而且负有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不受侵害的法定职责和义务。
《教育法》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法》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因而可以看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职责不仅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法律义务。
综上所述,学校并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只对其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而已。
(二)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侵权归责原则主要包括: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三种。
那么怎样掌握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的适用呢?1、学校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应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高法关于贯彻 <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这两项规定都要求学校等单位有过错的,才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学校承担人身损害赔偿的前提就是“单位有过错”。
现行法律规定学校的赔偿原则是,根据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⑵公平原则在校园伤害事故责任确定中,有时也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责任。
这种‘分担’正是在各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公平地确定给双方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
”但适用公平原则应严格掌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公平原则适用的范围是双方当事人均无过错;第二,“分担”并非各承担一半,应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负担能力而定,这往往由法官自由裁量。
第三,对公平原则的适用应考虑当前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以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为限。
2、学生及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这就规定了对因在校未成年学生侵权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但要注意的是当未成年学生为致害者时,必须首先对学校责任、受害人责任和未成年学生自身责任进行责任划分,划分后应归于未成年学生承担的责任,才是其监护人实际应承担的赔偿份额。
当未成年学生为受害人时,如其本身有过错,也有可能承担一部份责任。
3、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在校园人身伤害事故中,加害人既不是学校也不是校内的未成年人,而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学校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而应由第三人承担,这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三)校园伤害事故各方法律责任认定1、学校责任的认定学校法律责任,是指学校及教职工由于过错,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在校未成年学生未尽到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导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或学生伤害他人事故,学校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但应当注意的是:按法律规定,校方有过错且该过错与损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才承担民事责任,反之则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在共同侵权或混合过错等情况下,学校的责任大小应与其过错程度相对应。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根据法律规定,遇下列情形的,学校要承担法律责任。
⑴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备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有明显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⑵学校的保卫、防火、宿舍及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⑶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有关的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及其他有关规定,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⑷学校教师严重不负责任或擅离职守,对学生未尽到必要的管理、告知或制止义务,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⑸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具有风险性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集体活动,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或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⑹学校统一提供给学生的食品、药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与要求,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⑺学校教职工患有精神病及其他可能对学生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的身心疾病,学校未采取必要防范措施,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⑻学校知道或应当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而未给予关注或制止,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⑼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受伤,学校发现后,未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致使因时间延误而造成不应发生的后果的。
⑽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⑾学校未将学生擅自离校、学校作息时间变更等与未成年学生人身安全有关信息及时通知其监护人,致使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而发生危险,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⑿学校未依法履行职责,造成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其他情形。
2、学生及其监护人责任的认定学生及其监护人的责任是指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没有过错,而是由于学生自己的过失,或者是由于其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责任造成的损害,学生及其监护人应当自己承担的责任。
未成年学生及其监护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实施按其年龄和认识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⑵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予以有效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⑶学生有特异体质或患有危险性传染性的疾病,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知道而未告知学校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