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聚合
悬 浮 聚 合
5.4.4 氯乙烯悬浮聚合
聚氯乙烯的聚合场所 1 转化率低于 转化率低于70%时,存在二个聚合场所:单体相; 时 存在二个聚合场所:单体相; 聚氯乙烯富相,主聚合场所。 聚氯乙烯富相,主聚合场所。 2 转化率大于 转化率大于70%时,存在一个聚合场所:聚氯乙 时 存在一个聚合场所: 烯富相。 烯富相。 转化率大于85%时聚合结束。 时聚合结束。 转化率大于 时聚合结束 得到结构疏松的颗粒PVC。 得到结构疏松的颗粒 。
悬 浮 聚 合
5.4.3 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i)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如聚乙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 烯醇、明胶、羟基纤维素等; 烯醇、明胶、羟 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 着保护胶体的作用。 着保护胶体的作用。使表(界) 界 张力降低,利于液滴分散。 张力降低,利于液滴分散。
悬 浮 聚 合
5.4.3 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ii) 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 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 如碳酸钙、滑石粉、 如碳酸钙、滑石粉、硅 藻土等。 藻土等。 其作用机理: 其作用机理:吸附在液 滴的表面, 滴的表面,起着机械隔 离的作用。 离的作用。
悬 浮 聚 合
5.4.3 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的确定随聚合物的种类和 颗粒度要求而定。 颗粒度要求而定。 例如: 例如: 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要求透明,宜 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要求透明, 选用无机分散剂。 选用无机分散剂。 制备聚氯乙烯时,宜选用保护能力和表面张力适 制备聚氯乙烯时 宜选用保护能力和表面张力适 当的有机高分子分散剂
悬 浮 聚 合
5.4.4 氯乙烯悬浮聚合 聚氯乙烯的合成 悬浮法: 悬浮法:80~82%;本体法:8%;平均粒径 ;本体法: ; 100~160um 乳液和微悬浮法: 糊用), 乳液和微悬浮法:10~12%(糊用 平均粒径 糊用 平均粒径0.2~1um 聚合体系组成 单体、 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 单体、水、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 分子量调节剂、 调节剂 防粘釜剂、 调节剂、 分子量调节剂、pH调节剂、防粘釜剂、消泡剂等 聚氯乙烯用途 薄膜、人造革、电缆料、鞋子、泡沫塑料等软塑料; 薄膜、人造革、电缆料、鞋子、泡沫塑料等软塑料; 型材等硬塑料; 管、板、型材等硬塑料;
悬 浮 聚 合
5.4.1一般介绍 一般介绍
悬浮聚合的应用实例: 悬浮聚合的应用实例: 80%的聚氯乙烯的聚合; 全部的苯乙烯型离子交换树脂; 的聚氯乙烯的聚合; 的聚氯乙烯的聚合 全部的苯乙烯型离子交换树脂; 可发型聚苯乙烯;部分聚苯乙烯; 可发型聚苯乙烯;部分聚苯乙烯;部分聚甲基丙烯酸甲 酯; 聚合类型: 间歇聚合 聚合类型: 重点研究:颗粒成型机理、 重点研究:颗粒成型机理、控制粒度的技术方法
悬 浮 聚 合
5.4.4 氯乙烯悬浮聚合 分散剂对聚氯乙烯的影响 表面张力较大的分散剂, 表面张力较大的分散剂, 如明胶(68mN·m-1) , 如明胶 得到紧密结构的PVC。 得到紧密结构的 。 表面张力较小(低于 的分散剂, 表面张力较小 低于50mN·m-1)的分散剂, 低于 的分散剂 如PVA (50~55mN·m-1) 复合丙基纤维素(45~50mN·m-1) 复合丙基纤维素 得到疏松结构的PVC。 得到疏松结构的 。
悬 浮 聚 合
5.4.6 微悬浮聚合 悬浮聚合物的粒度: 悬浮聚合物的粒度:50~2000um; 乳液聚合物的粒度: 乳液聚合物的粒度:0.1~0.2um 微悬浮聚合物的粒度: 微悬浮聚合物的粒度:0.5~1.5um 形成微悬浮聚合体系的关键是表面活性剂。 形成微悬浮聚合体系的关键是表面活性剂。 微悬浮聚合体系的关键是表面活性剂 配制微悬浮聚合体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配制微悬浮聚合体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乳化剂 难溶助剂的微乳液要在加单体前配好,配置温度需 乳化剂-难溶助剂的微乳液要在加单体前配好 难溶助剂的微乳液要在加单体前配好, 在难溶助剂熔点以上。 在难溶助剂熔点以上。 2 长链脂肪醇的碳原子数应在 以上 长链脂肪醇的碳原子数应在16以上 3 乳化剂 长链脂肪醇的摩尔比需在 乳化剂-长链脂肪醇的摩尔比需在 长链脂肪醇的摩尔比需在1:1~1:4之间 之间 4 单体微悬浮液配制以后,应立即进行聚合 单体微悬浮液配制以后,
悬 浮 聚 合
5.4.2 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悬 浮 聚 合
5.4.3 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为了阻止单体液珠在碰撞时不再凝聚,必须加入分散 为了阻止单体液珠在碰撞时不再凝聚,必须加入分散 剂,分散剂在单体液珠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或吸附在 单体液珠表面,在单体液珠碰撞时,起隔离作用, 单体液珠表面,在单体液珠碰撞时,起隔离作用,从 而阻止或延缓单体液珠的凝聚。 而阻止或延缓单体液珠的凝聚。 悬浮聚合分散剂主要有两大类。 悬浮聚合分散剂主要有两大类。
悬 浮 聚 合
5.4.1一般介绍 一般介绍 优点: 优点: (i)体系粘度低,聚合热易扩散,聚合反应温度易控 )体系粘度低,聚合热易扩散, 聚合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稳定; 制,聚合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稳定; (ii)聚合产物为固体珠状颗粒,易分离、干燥,可直 )聚合产物为固体珠状颗粒,易分离、干燥, 接使用。后处理工序简单。成本低。 接使用。后处理工序简单。成本低。 (iii)聚合物分子量高,有杂质但比乳液聚合的少 )聚合物分子量高, 缺点: 缺点: (i)存在自动加速作用; )存在自动加速作用; (ii)必须使用分散剂,且在聚合完成后,很难从聚 )必须使用分散剂,且在聚合完成后, 合产物中完全除尽,会影响聚合产物的性能(如外观、 合产物中完全除尽,会影响聚合产物的性能(如外观、 老化性能等); 老化性能等); (iii)聚合产物颗粒会包藏少量单体,不易彻底清除, )聚合产物颗粒会包藏少量单体,不易彻底清除, 影响聚合物性能。 影响聚合物性能。
悬 浮 聚 合
5.4.4 氯乙烯悬浮聚合
氯乙烯的聚合过程 加料、充氮气排氧、加单体(g)、升温。开始聚合。 加料、充氮气排氧、加单体 、升温。开始聚合。 维持温度和压力恒定 压力下降至0.1~0.2MPa,转化率约 压力下降至 ,转化率约80~85%,出料。 ,出料。
悬 浮 聚 合
5.4.5 苯乙烯悬浮聚合 温度: 温度:80~85℃,为提高聚合速率时,也可在 ℃ 为提高聚合速率时, 120℃下进行,只是聚合釜内要充氮加压,防 ℃下进行,只是聚合釜内要充氮加压, 止水沸腾。 止水沸腾。 分散剂: 分散剂:聚乙烯醇 苯乙烯在有丁烷等挥发性液体存在下进行悬 浮聚合, 浮聚合,则可制备可挥发性聚苯乙烯
悬浮聚合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概述 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氯乙烯悬浮聚合 苯乙烯悬浮聚合 微悬浮聚合
悬 浮 聚 合
5.4.1 一般介绍
悬浮聚合是通过强力搅拌并在分散剂的作用下,把 悬浮聚合是通过强力搅拌并在分散剂的作用下, 是通过强力搅拌并在分散剂的作用下 单体分散成无数的小液珠悬浮于水中由油溶性引发 单体分散成无数的小液珠悬浮于水中由油溶性引发 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体系组成:单体、油溶性引发剂、 体系组成:单体、油溶性引发剂、水、分散剂 在悬浮聚合体系中,单体不溶或微溶于水,引发剂 在悬浮聚合体系中,单体不溶或微溶于水, 只溶于单体,水是连续相,单体为分散相, 只溶于单体,水是连续相,单体为分散相,是非均 相聚合反应。 相聚合反应。
悬 浮 聚 合
5.4.4 氯乙烯悬浮聚合 聚合特点 聚合速率:由引发剂种类和用量控制。 聚合速率:由引发剂种类和用量控制。 早期。使用低活性引发剂AIBN,过氧化十二酰,用量 早期。使用低活性引发剂 ,过氧化十二酰, 0.08~0.12%,存在聚合周期长,放热不均匀甚至出现自动加速 存在聚合周期长, 存在聚合周期长 现象; 现象; 后来。使用高活性引发剂过氧化碳酸酯,用量0.02~0.05%, 后来。使用高活性引发剂过氧化碳酸酯,用量 放热均匀、温度易控制; 放热均匀、温度易控制; 现在。高低活性复合型引发剂。半衰期2h。聚合匀速, 现在。高低活性复合型引发剂。半衰期 。聚合匀速,温 度易控制,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度易控制,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终止方式:向单体转移。通用型PVC的聚合度与引发剂浓度 终止方式:向单体转移。通用型 的聚合度与引发剂浓度 无关,取决于聚合温度,通常45~70°C。精度 无关,取决于聚合温度,通常 ° 。精度0.2~0.5 °C
悬 浮 聚 合
5.4.1一般介绍 一般介绍
聚合反应发生在各个单体液珠内,对每个液珠而言, 聚合反应发生在各个单体液珠内,对每个液珠而言, 其聚合反应机理与本体聚合一样, 其聚合反应机理与本体聚合一样,因此悬浮聚合也称 小珠本体聚合。 小珠本体聚合。单体液珠在聚合反应完成后成为珠状 的聚合产物。 的聚合产物。 均相聚合:得到透明、圆滑的小珠; 均相聚合:得到透明、圆滑的小珠; 非均相聚合:得到不透明、不规整的小珠。 非均相聚合:得到不透明、不规整的小珠。沉淀聚合 之称。 之称。
悬 浮 聚 合
5.4.2 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在悬浮聚合过程不溶于水的单体依靠强力搅拌的剪切 力作用形成小液滴分散于水中, 力作用形成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单体液滴与水之间的 界面张力使液滴呈圆珠状, 界面张力使液滴呈圆珠状,但它们相互碰撞又可以重 新凝聚, 分散和凝聚是一个可逆过程。 新凝聚,即分散和凝聚是一个可逆过程。 存在剪切力与表面张力构成分散过程中一对力的平衡 液分散与液滴凝聚构成过程中的颗粒运动平衡。 液-液分散与液滴凝聚构成过程中的颗粒运动平衡。 液分散与液滴凝聚构成过程中的颗粒运动平衡 平衡下的液滴大小受搅拌力度和添加的分散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