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

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

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

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

历时仅一年。

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早年生活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

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

”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

父亲去世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乡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

他发现自己原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