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第10课介绍了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

在本次活动中,根据统编教材的精神与理念,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把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交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大家各抒己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表现自己的认识,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幼儿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秋天到了,家长都会带孩子出去秋游,这样让我们天真可爱的孩子也知道爱护环境,王老师以王勇和他同学的行为做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在秋游活动应该如何爱护环境,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还特意设计了一项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垃圾分类。

尹老师的课有以下特点:
对比感受,突出“整洁环境”的优势
低年级的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具体可感是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图片观察,发现宁波市的美景离不开环境的整洁保护。

通过可可小爱带领大家去的地方的照片对比,让学生体会干净的地方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谈自己的体会,真实的展现普通孩子
对整洁的内心需求。

故事深化,凸显“如何做到不乱扔”的方法
通过讲“王勇”的故事,老师力在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做,才是“我们不乱扔”的正确方式。

但是在上课过程中,王老师对这一块的把握又加入了垃圾分类的视频,但是从方法上引导稍微弱势了一些。

如果能通过师生互动,提炼一些方法作为板书,可能会学得更有增量。

如:主动扔进垃圾箱,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把垃圾扔对垃圾箱等。

这样学生就有了可行的方法。

对之后“我们不乱扔”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更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生活能力的提升才能品德与生活的最终目的。

因为这是一节习惯养成为目的的课,因此,更需要在课后有所习惯养成的延伸。

教师若能设计一下课后指导行为,评价策略的话,会更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