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1、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 V ;家用电器都 (填“并联”或“串联” )在电路中。

2、有关资料表明:人体出汗或潮湿时的电阻为200Ω~800Ω,人体中电流超过30mA 时,将会造成生命危险,若某人身体潮湿时的电阻为500Ω,则当他接触电压为220V 的照明电路时,通过他的电流为 mA 。

请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一条安全用电措施 。

3、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2V 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5A ,当电压增加到4V ,导体中的电流是 A ,当导体两端电压为0时,此时导体的电阻是 Ω。

4、某同学家的电能表本月初抄表时的示数如图所示,若本月用 电60kw ·h ,则本月末抄表时的示数 ; 从本电能表面板上你还能看到哪些信息?(只要写出一条即可)。

5、大山登岛有个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广播喇叭,工作时功率可达3KW ,那么广播30min 需要消耗电能 kw ·h ;工程师在喇叭电台里每根电子管两端安装一个小风扇,这是为了解决喇叭工作时将部分电能转化为 能而带来的问题。

6、两只小灯泡电阻分别为:R 1=21Ω,R 2=7Ω,若将它们串联在12V 的电源上,则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U 1:U 2= ,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 I 1:I 2= 。

7、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 合电键S 后,当滑片P 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 将 ,电压表示数将 。

(选填 “增大”、“减小”或“不变” )。

8、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甲和乙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 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元件甲的电阻是 Ω,将元件 甲、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V 的电源两端,流过元件乙的电 乙、流为 A 。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 1和开关S 2原来是断开的,如果 只闭合开关S 1,则电压表测量的是 两端的电压,如 果只闭合开关S 2,则电压表测量的是 两端的电压. 10、小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 导体材料的关系”的实验,在A 、B 间接入待研究的电阻丝,小雨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在电压一定的条件下,电路中的电 流越大(小灯泡越亮),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 ,导体的电阻越 。

二、选择题。

(11~16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7、18题为不定项选择题,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2分,共26分)11、下列家用电器中,正常工作1h 耗电最接近1kw ·h 的是( ) A.电子表 B .手电筒 C.电视机 D .电热水器 12、平常我们讲空调电功率大,实质是指 ( ) A 、空调消耗的电能多 B 、空调做的电功多 C 、空调需要的电压高 D .空调消耗电能比较快13、有两个电阻R 1、R 2(R 1>R 2),按如图所示连入电路,阻值最大的是( )14、如图所示,物体M 在水平导轨上平移时,带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移动,通过电压表显示的数据,可反映出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M 不动时,电流表、电压表都没有示数 B .物体M 不动时,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没有示数 C .物体M 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增大 D .物体M 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增大15、如图,所示是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电路图,实验分“保持电阻不变”和“保持电压不变”两步进行.在“保持电阻不变”这一步实验时应该( )A. 保持R 2滑片的位置不动B. 保持R 2两端的电压不变C. 保持R 1不变,调节R 2滑片到不同的适当位置D. 保持电路中电流不变。

16、将欧姆定律的公式U I R =变形得到UR I=,关于此式的物理意义,下面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 .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B .导体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C .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D .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之比17、分析复杂电路时,为了将电路简化,通常先把电路中的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理想化处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装………………………订……………………线……………………………………理,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A. 把电压表看成是一根导线B.把电流表看成是一根导线C.把电流表看成是断开的D.把电压表看成是断开的18、现有两个阻值不等的未知电阻R1和R2,为了比较它们的阻值大小,几个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电路(图中小灯泡规格相同),其中可行的是( )三、作图、简答与计算题。

(第19~21题各4分,第22、23题各6分,第24题4分,共28分)19、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要使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为l A,在A、B间需接入电阻.但手边只有阻值为:R1=20Ω,R2=8Ω,R3=30Ω,R4=4Ω,R5=36Ω,R6=18Ω的电阻各一个,怎样用已有电阻组成所需电阻?写出两种方法.(1)(2)20、如图所示,甲图中鸟A提示鸟B:“快飞,你会触电的!”鸟B说:“你怎么不怕?”乙图中电压表提示电流表:“你不能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会把你烧坏的!”请分析两幅图中的对话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21、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图测量未知电阻xR的阻值.调节电路,当电压表示数U为14.0V时,电流表的示数I为0.40A.(1)计算xR的阻值;(2) 实际上,电流表是有电阻的.如果考虑到电流表的电阻值R A为0.5Ω,计算这时待测电阻的阻值'xR.22、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 l的阻值为15Ω,电阻R2的阻值为10Ω,通过电阻R1的电流0.2A,求:(1)电压表示数;(2)电流表的示数;(3)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

2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0 V,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0.5 A和6 V.求;(1)通过R1的电流I1是多少?(2)马平同学在求R2的电阻值时,解题过程如下:根据欧姆定律:R2=U/I=6 V/0.5 A=12 Ω,请你指出马平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存在的错误:正确的解题过程:24、一只家用电能表标着3000r/kw·h,现在室内只接了一只灯泡,测出转盘3min转了15r,则:(1)灯泡在这段时间内消耗了多少电能?(2)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大?四、实验探究题(共26分,第25题5分,26题7分,第27题6分,28题、29题各4分)25、在探究某种新材料的导电性时,小明提出两个猜想:A、该材料制成的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它两端的电压有关.B.该材料制成的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它的长度有关.为了验证他的猜想,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这种新材料导体剪成长度不同的几段进行两组实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结果见表一、表二。

表一 表二 长度L/m0.1电压U/V 3.0 电压U/V 1.0 2.0 3.0 长度L/m 0.1 0.2 0.3 电流I/A 0.2 0.4 0.6 电流I/A 0.59 0.31 0.20 电阻R/Ω5.05.05.0电阻R/Ω5.19.715.0(1)表一可验证猜想 (选填“A ”或“B ”),所得结论是: (2)在本题中,为了验证其电阻与它的长度的关系,应保持 不变,改变 来进行实验。

(3)由表二可得出的结论是 。

26、用“伏安法”测量一只小灯泡的电阻.(1)图甲是实验电路图,图上的圆圈表示电表,请在圆圈内填人相应的字母.实验次数 1 2 3 电压/V 1.00 1.70 2.50 电流/A 0.14 0.22 电阻/Ω7.17.7图甲 图乙 表格(2)某实验小组通过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进行了三次测量,部分记录见下表.若电压表示数为2.50 V 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填写表格中的两个空格.(3)老师看了该小组的记录,提示说:你们注意到三次测量的电阻相差较大这个现象吗?通过交流,其他小组也都有类似现象,经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实验有误差是肯定的,但这个现象不能单纯用误差来解释.因为:如果是误差,那么三次测得的电阻值应该相差 (选填“较大”或“较小”),并具有 。

的特点(选填“逐次增大”“逐次减小”或“时大时小”).后来,同学们注意到灯泡发热发光的特殊性,认为灯泡的电阻可能与 有关,并通过查阅课本得到了证实. 27、为测量阻值约10 Ω的电阻,小龙设计并连 接了如图所示电路,所使用的电源为两节干电池. 请指出他在电路设计和连接上存在的两个问题:(1) . (2) . (3)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三次测量求平均值,请你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28、冬冬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1)实验过程中,冬冬把电阻R 由5Ω分别换成10Ω、20Ω,每次闭合开关后,首先应调节 ,使 保持不变,然后再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2)下表是冬冬测得的三组数据,据此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电阻/Ω 5 10 20 电流/A210.5(3)本实验中测量了多组数据,爱思考的冬冬想到:在许多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你认为本次实验的目的是 . 29. 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 中,电源电压为3V ,小灯泡的额定 电压为2.5V ,阻值为10Ω左右, 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 1A ”字样. (1)请你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 导线完成电路连接.(2)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 移动到 (填“左”或“右”)端.(3)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有示数, 电压表无示数,移动滑片P 时,电流表的示数随之改 变,则产生这一故障的原因是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装………………………订……………………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