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重点导读
(一)只提要求和标准 删减了大量的具体操作的做法和一些教课书式的内 容的表述,使“规范”更加精练。 (二)内容上做了一些归并和调整 例如将路肩和边坡合并为一节,将改善调整为改建, 在特殊地区路基一节中将各种路基都用一个条文提出 要求,不再详细阐述各种路基的养护方法。


重点导读


(三)对一些指标和要求做了调整 将路基养护要求中“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改为 “日常巡查”,将路肩的横坡原规定的“应比路面横 坡大l%~2%”改为“应略大于路面横坡” 将多年冻土地区的路基养护、排水的一些指数(涎 流冰的高度、改建施工长度)做了调整,更加切合实 际。 (四)对养护的要求与相应的规范提出了转至的要求 在排水设施、挡土墙、局部改造等节中,与相关的 “规范”提出了转至要求,保证了养护技术与相应规 范的一致性,也大大节省了叙述的内容。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宣贯
一、编制背景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发布实施以来, 对提高我国公路养护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 我国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 增长,国内外“四新”科技成果不断研发,先进养护技 术、养护机械的不断应用,原规范的部分内容和技术指 标已不能适应我国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需要。为此,交 通部于2004年4月下达修订任务(厅公路字„2004‟165 号),由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为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科 学研究院、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山东、陕西、辽宁、湖 南省公路管理局为参编单位,共同组成《公路养护技术 规范》编写组,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一)主要变化

老规范的“总则”部份内容很多,有5个部份45个条目, 而新规范只有9个条目,内容上做了大量的精减,突出 了“规范”做为养护技术层面的有关内容,将大量养 护管理方面的内容做删减,更加凸现了《公路养护技 术规范》的指导作用。
(二)总则的主要内容

(1)阐明了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和要求 在“总则”的1.0.1和1.0.9条目中对规范编制的目的和要 求做了明确。在新规范编制的过程,交通部的有关领导多次 强调,新规范的编制涵盖面要广、条文要精练、以要求和标 准为主,不做具体操作和做法的阐述,要编成一部综合性强、 能够统一和规范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养护技术规范。在实践 中,我们也体会到公路养护的内容很多,公路分布的地域范 围很大,养护的技术快速发展,很难用一本规范穷尽所有的 养护技术问题。近几年来,国家已先后颁布了水泥混凝土路 面养护技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公路桥涵养护技术、公路 隧道养护技术、公路养护安全作业等规范和规程以及公路技 术状况评定标准等。现在,有许多省还编制了适应本地的养 护技术标准(如有的省编制了《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 技术指南),所以本规范做为养护的总的指导规范,其主要 的编制任务就是“统一和规范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养护标 准”。

三、贯彻新规范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具有很强的指导规范情作用 1、在结构上突出了规范的强制性、导向性要求; 2、在条文的阐述上层次分明、简明扼要; 3、在词语的使用上更加谨慎、严谨。 (三)规范的内容作了分解 (四)养护工程的分类体现了预防性养护的内容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 总则
二、主要特点



新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特点: 一是涉及的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公路养护方面的全 部内容; 二是规范只讲要求、标准,不讲具体操作和做法,这 也是与原规范(96版)的最大区别; 三是吸收了目前在公路养护工作中各地已经应用成熟 的技术和经验;
二、主要特点

四是对规范的大部分条文编制了条文说明,对规范章 节中尚未说清楚的要求在“条文说明”中加以较为详 细的阐述,便于公路养护工作者运用,这也是与原规 范(96版)的区别之一; 五是增加了术语、符号一章,对一些常用的工程术语 和词谓作出恰当的解释,以便公路养护工作人员掌握 和运用,并对部分主要的工程符号做出注释。
(一)要求更加精练、原则、适用性强,更加具 有可操作性

例如:“一般规定”中将公路路面养护的要求概括为 二条,一条讲维护,一条讲维修。条理清晰,也避免 了有些要求太具体而带来操作中的一些被动。
(二)内容做了归并,删减了路面养护的操作性 要求

路面养护的分类取消了“改善土路面”一节,因为此 类无铺装层的路面在我国已基本上没有了。各种路面 修复工程与新建路面工程的要求基本上一致,所以在 相关路面修复只强调了要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 工技术规范》等要求。
一、对沥青路面着重强调以下养护对策:



4、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抗滑能力不足(SFC<0.40) 的路段,或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抗滑能力不足 (SFC<0.30或BPN<32)的路段,应采取加铺罩面层等 措施提高路表面的抗滑能力。 5、因路面不适应现有交通量或载重的需要,应通过提 高现有路面的等级,或通过加宽等改建措施,提高公 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 6、大、中修和改建工程的结构类型和厚度,可根据公 路等级、交通量、当地经济条件和已有经验,通过设 计确定,并符合相关规定。

重点导读:

根据现阶段公路养护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保 的要求,在路面养护中强调路面旧料再生利用 技术。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的规定,不再将路面分为高级、次高级、中级 和低级四个等级,将路面直接称为:有铺装路 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简 易铺装路面(沥青表处、沥青碎石、沥青贯入 式路面等)和未铺装路面(砂石路面等)。

第二章 术语

是新增的一章,主要对一些常见的用词进行了 规范性的阐述和界定。
第三章 路基

老规范共有9节73条,新规范8节31条,内容上做了大 量的删减。
重点导读

本章阐述了公路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从路肩、边坡、 排水、防护支挡工程、透水路堤、路基病害以及特殊 地区路基等各方面提出要求。
重点导读

一、对沥青路面着重强调以下养护对策:


2、强度不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路面结构强度指数 (PSSI)为中等以下时),应采取大修补强措施以提 高其承载能力。 3、若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行驶质量 指数(RQI)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 若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为 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或二级以下公路的行驶质量指 数(RQI)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采取罩面等措施改 善路面的平整度。
一、对沥青路面着重强调以下养护对策:
1、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路面结构强度指数 (PSSI)为中等以上时),若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 路面状况指数(PCI)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及二级 以下公路的路面状况指数(PCI)评价为优、良、中时, 以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破损进行小修;若高速公 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状况指数(PCI)评价为中及中以 下,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状况指数评价为 次及次以下,应采取中修罩面措施。
重点导读:

本章阐述了编制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目的, 新规范的适用范围;提出公路养护应贯彻“预 防为主、防治结合、科技兴交、科学养路”的 方针;养护工程的分类按照交通部《公路养护 工程管理办法》(2007年327号)的规定界定 了养护工程的分类,明确了考核标准和公路养 护的基本任务。
公路养护的基本任务是:
第四章 路面

老规范8节167条,新规范5节42条。
重点导读:

本章规定了各种结构类型路面如沥青路面、水泥混 凝土路面、砌块路面、砂石路面等的养护基本要求。
路面养护的基本要求是:保持路面平整、整洁,发 现病害及时修复,加强对路面技术状况的调查,并 按部颁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 的要求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养 护措施。
(二)总则的主要内容

(3)提出了两个注重的要求 新规范提出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注重养护 生产作业安全”两个新要求,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 养护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二)总则的主要内容
(4)规范了适用范围、养护分类和质量标准等重要原则 适用范围更广:“各级公路”是指高速、国省道、农村公 路以及技术标准上的各等级公路。 养护分类更清晰:新规范的四类与老规范的四类有变化, 将“改善”调整为“改建”,与《公路法》提法相一致。 质量标准更明确:总则提出了按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 标准》严格执行,变化主要是旧规范分为四个等级,新规范 为五个等级;旧规范用“好路率”,新规范用公路技术状况 指数MQI来表示。

本章阐述了公路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从路肩、边坡、 排水、防护支挡工程、透水路堤、路基病害以及特殊 地区路基等各方面提出要求。
重点导读

本章阐述了公路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从路肩、边坡、 排水、防护支挡工程、透水路堤、路基病害以及特殊 地区路基等各方面提出要求。
重点导读

路基边坡养护工作中,除了传统的养护技术外,还推 荐引用了种植香根草、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岩质坡 面喷混植生技术以及采用预应力锚索钢筋混凝土框格 梁加固防护等新技术。对软土地区路基处治引用了现 浇水泥混凝土薄壁筒桩、粉体喷射搅拌桩、复合载体 夯扩桩等技术。


4、坚持和贯彻“科技兴交、科学养路”的方针,大 力推广和运用先进的养护技术、机械装备和科学的管 理方法。吸收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 备,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公路养护工程质 量,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降低路桥设施的全寿 命周期成本,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 5、加强公路技术改造,以适应公路交通事业的不断 发展。 公路养护应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护农田、 保护路旁景观和各种文物古迹,推广和运用路面、桥 梁、隧道等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并注意生产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