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造林密度确定

第七章 造林密度确定


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
• 密度对树冠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 密度越大,平均冠幅越小。 • 密度较高的林分冠幅生长较早衰。 • 各种不同密度林分的平均冠幅到一定年
龄后,各自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 有太大的变化。
N=10000/(CWS)
实行农林“两地”分离,统一划定林业用地
农田林网 农林间作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 1
• 高生长对密度的反映与树种的喜光性、 分枝特性、顶端优势有关。
• 较耐阴的树种、侧枝粗壮、顶端优势弱 的树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 的增加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 1
• 高生长对密度的反映与树种的喜光性、 分枝特性、顶端优势有关。
• 较耐阴的树种、侧枝粗壮、顶端优势弱 的树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 的增加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 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任何密度范围内的林分,其生 物产量最终是一定的。
收获密度效果
密度对干、枝、叶量的影响
• 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 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 如果始终保持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 林分的总叶量也不变,单株的叶量也不 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
• 林分密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 枝条所占的比例越小,干材所占比例越 小,径级也越小。兼顾用材时要考虑工 艺成熟时的材种规格。
理论值m2 1.85 2.26 2.67 3.10 3.53 3.98 4.44 4.91 5.40 5.90 6.42 6.95 7.49 8.06 8.64 9.25
密度指标(株/hm2) 5400 4425 3750 3226 2805 2513 2250 2037 1845 1695 1560 1439 1335 1241 1155 1081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由1962年的2448万 亩增加到2000年的5097万亩。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448
2905
3071
4173
5097
1962年 1974年 1985年 1991年 2000年
林业用地面积(万亩)变化图
林业用地
宜林地 30.67%
森林 63.11%
人均活立木蓄积0.86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10%, 是世界人均的1.2%。
80 72 60
40 20
0 世界
22.99
9.048
10.63 15.06
0.862
全国 山东 日本 韩国 越南
人均蓄积(立方米)对比图
二、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 对造林成活的影响 2. 对郁闭的影响 3. 对干、枝、叶量的影响 4. 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 5. 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6. 对高生长的影响 7. 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8. 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9. 对生物量的影响 10. 对干形、材质的影响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82
2104
2770
3412
1110 450
1949年 1962年 1974年 1985年 1991年 2000年
有林地面积(万亩)变化图
有林地占林业用地面积66.9%,比全国高6.5个百分点。
70
65
60.4
60
55 全国
66.9 山东
有林地占林业用地的比例(%)与全国对比
各林种面积: 防护林:1521万亩; 特用林:19万亩; 用材林:293万亩; 薪炭林:5万亩; 经济林:1574万亩。
50
46.13%
44.57%
40
30
20
10
0 经济林
防护林
8.58%
0.57%
0.15%
用材林
特用林
薪炭林
全省林种构成比例图
• 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求树冠早郁闭, 只考虑根系郁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 积。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抓产业、促生态 , 生态、产业两手抓,两大体系协调发 展,三大效益同步提高的工作思路,以实 现平原地区林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 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程化管理和 系列化服务,积极推进平原林业的体制创 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工作创新。走 出了一条符合山东实际的加快平原林业发 展的新路子,平原绿化进入了一个持续快 速发展的新阶段。
最大密度线
• 实践中林分的密度不可能无限增加,随 密度增加必然导致竞争产生自然稀疏调 节林分密度。
• 各阶段的最大密度和这个密度相适应的 单株材积关系:
V≒KN-3/2 即二分之三法则、自然稀疏线
最大密度线
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 一般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 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上。
其他 6.22%
灌木林地 3.82%
苗圃地 0.31% 未成造
1.12%
疏林地 0.97%
• 全省林业用 地面积5097万
亩。其中森林 面积3217万亩; 灌木林地195 万亩;疏林地 50万亩;未成 造57万亩;苗 圃16万亩;宜 林地1563万亩。
林业用地结构图
全省有林地面积由1949年的450万亩,增加 到2000年的3412万亩。
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
• 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 论不太一致。
• “ 有越密越高的趋势”,英国学者。 • “ 低密度的林分具有较高的高生长”,
丹麦学者。 • “ 在一定的、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由稀
到密,促进高生长,在过密的情况下, 增加密度,抑制高生长”,苏联学者。
密 度 对 高 生 长 与 径 生 长 的 影 响
•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 而增加,立木的数量起主导作用。
•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后,林分的产量不因密度的增 加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 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单株材积、立木数量二 者达到平衡,到成熟林阶段时,不同密度林分的 产量非常接近,蓄积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 再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这个量主要取决于树种、 立地、栽培管理技术。即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 2
• 不同立地条件,特别是不同的土壤水分 条件,可能使林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映。
• 过稀时杂草的竞争作用使树木生长受阻, 过密时树木之间对水分的竞争使树木生 长受阻。
• 在湿润的地方密度对高生长作用不甚明 显。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 3
• 密度对高生长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林木所 处的密度范围。
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 径生长越小。
• 密度对胸径的作用随林龄而增加。 •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与林木个体的营
养面积有关,与冠幅、叶量的影响相一 致。
CaD-b logN=a-blogD a、b-参数 N-单位面积株数 D-林分平均直径 他研究了14 个树种之后,得到 logN=-1.605logD+K K-因树种而变的常数
营养面积(m2) 2.66
密度(株/hm2) 按营养面积要求
3759
3.05
3278
3.53
2833
4.01
2494
4.56
2193
5.13
1949
5.77
1733
杉木各径阶林木树冠面积和密度指标
径阶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实测值m2 1.91 2.21 2.39 3.31 3.63 4.31 4.50 4.94 5.45 6.18 6.33 6.81 7.71 7.98 8.16 8.63
密度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 单株材积
V=(π/4)D2Hf
V-单株材积 D-直径 H-树高 f-形数
• 单株材积与密度
1/V=AN+B V=KN-a
V-单株材积 N-株数
A、B、K、a-参数
• D 随密度增加而减小,f 随密度增加而增 加
• 例:苏联欧洲松,2500
30000株/hm2,
f 0.618
密度对造林成活的影响
• 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 • 具有群状配置时有影响 • 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
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密度对郁闭的影响
• 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 • 郁闭的早晚与树种、立地、经营条件有关。 • 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
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 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 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人均有林地面积0.39亩,是全国人均的20.3%。
1.92 2 1.5 1 0.5 0
全国
0.39 山东
人均有林地(亩)与全国对比图
600
500
537
400
440
431
300
293
200
162
100
0
1962年 1974年 1985年 1991年 2000年
用材林面
积变动较大, 最高达到537 万亩,最低 162万亩。
林分密度的基本形式
• 株数密度 • 林分平均直径导算的密度 • 树冠投影面积导算的密度 • 树冠竞争因子导算的密度 • 以树木面积比导算的密度 • 以树冠表面积导算的密度 • 以林木间距导算的密度 • 以平均树高导算的密度
❖密度的意义: ❖造林密度与
❖林分形成的速度 ❖延续影响到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 ❖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 ❖造林成本、种苗量、整地工程量 ❖后期抚育管理工作量和资金投入
森 林 、 灌 木 林 地 覆 盖 土 地 总 面 积 14.51% , 比 全 国 低 2.04个百分点,相当于世界的53.7%,列全国第20位。
相关主题